
50年前,作为中国外交事务历史上里程碑意义的“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与会国代表的拥护和支持,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并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暂新的形象,也开创华人、华侨历史的新局面。4月26日上午,由市侨联、致公党市委、市侨史学会共同主办的“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市侨联会议室举行,我市归侨、侨眷等各界代表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万隆“亚非会议”精神。
致公党市委会王起昆副主委主持发言时说,厦门30万的归侨、侨眷,不但了解东南亚社会的变迁,也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台中有侨,侨中有台”成为厦门的一个重要特点。
今天开座谈会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交流、继续发扬“万隆精神”,遵守党和政府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协助政府做好国内外的侨务工作,做好海外联络工作,特别是以“侨”的特点做好民间外交,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
受市人大副主任、侨联主席陈联合的委托,侨联副主席林伟民在会上首先发言,他说:50年后的今天,亚非峰会重新恢复万隆精神的活力,亚非两块大陆国家之间再度修筑合作平台,修筑起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座大桥,进入全面合作新纪元。“侨”的工作迎来新机遇。
海外华侨华人有几千万,大约85%分布在亚洲,主要是在东南亚。华侨华人是住在国的重要社会资源,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国际资源。促进华侨华人同我国的亲情乡谊与合作交流,将直接推动其住在国与我国的友好合作。这种合作交流与友好合作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形成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都是十分重要的。正如国家主席胡锦在亚非峰会的演讲时所指出的:“在互利互惠、取长补短中实现共赢,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共同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厦门大学人类研究所、致公党厦门大学总支主委郭志超教授在座谈会提出:以亚非会议为鉴,筹划两岸关系。
他说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了会议应“求同存异”,这样就使万隆会议上开始时的山雨欲来的满楼狂风,停歇下来,转而出现一片晴空。会议结束时,一致通过《亚非会议公报》。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两岸关系的筹划,具有借鉴意义。现今的两岸关系,与中日、中美等国际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的竞争对象,但中国以坚持原则兼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应之,美国原国务卿鲍威尔也发了话:“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台独”势力失去了美国的公开支持。我们大陆一再表达出诚意:只要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我们愿意与台湾的任何政党、任何有影响的人物进行对话。我们的诚意和努力,得到中国国民党、广大在大陆的台商和台湾岛内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台独”气焰有所收敛。
和平、稳定、合作、发展、共赢,是两岸民意趋向。“求同存异”。最大限度地求同和存异,更加灵活、更加务实地处理两岸的焦点问题与复杂关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
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致公党党员李明欢教授回顾在亚非会议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同时,敏锐地察觉到会议将给中国“侨”务政策带来新的课题,华侨华人政策将出现新的走向。
她说,50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中国来讲,这两次会议都在两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召开。50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第一个5年计划中国刚刚要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与印尼签署了《关于双重国籍条约,不承认双重国籍,鼓励海外华侨加入当地籍。50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与5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海外华侨华人关于双重国籍的呼声亦日益高涨。
亚非国家要成为新的战略伙伴,海外的华侨华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搭建战略伙伴桥梁中发挥作用,这与我们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紧紧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全球化、地球村还只是政治家或文学家的话语,全球资源的共享,全球人类的共赢,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镜中花、水中月。虽然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但世界的利益主体还是以民族国家、以拥有政治主权的国家为主的利益共同体的博弈,而在这样的博弈中,中国的地位、中国的作用,较之以往更为特殊。
在当今世界上,人口的流动非50年前所能比拟的,据统计,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约有200万的留学生跨出国门;跨越国界也许是一时的事,但要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的边境却是一生的问题,以这样的基点,看当今华侨华人的政策,关注亚非峰会与今后华侨华人政策的走向,有深刻的意义。
致公党党员、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陈桂德教授和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宋振荣教授表述的观点,颇受大家好评,他们认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拥护中央坚持和平外交政策,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不做那些有损中国国际形象的过激行动,不授人以柄,让反华的噪音和杂音没有市场和听众。教育界、学术界有责任为政府分忧,让年青一代了解历史,懂得历史,真正肩负起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使命。用万隆精神,用周总理和中国代表团在亚非会议上的卓越斗争策略和艺术所取得的深远历史性成果作为爱国主义教材,教育年轻一代。对于他们的爱国情绪和举动,政府要加以保护、支持和引导,使他们成为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爱国主义者。
提起亚非会议,大家都会缅怀周恩来总理。当年,周总理以他卓越的智慧,高超的斗争艺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化解了不少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和疑虑,增进了亚非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赢得了各国人民和政治家的敬重,也长了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的志气。
如今的亚非峰会,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对日《五点主张》,很好地处理了敏感的日中关系,赢得了一片掌声。印尼的各大报纸,都谈及胡锦涛主席的外交策略,也提到他在会场及拍照时所站的位置等。
印尼归侨郭辉平、丘美璋、新加坡归侨杨成等都提及到,我们纪念亚非会议50周年,不仅讨论万隆精神,还要缅怀周总理,还要信任我们新一届的党中央。
(欧长胜 青云
莫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