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海湾环境与海湾型城市建设
厦门致公党开元第二支部课题组
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地处东亚海域交通要道,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港口城市和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它地处亚热带,自然环境优美,建港条件优越,海域空间资源比较丰富,土地资源有限。城市由海岛、大陆陆域和海湾组成。厦门的发展得益于它的港口优势、美丽宜人的亚热带气候和自然风光。
厦门海湾的资源和环境是厦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海洋经济以及整个厦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人均海洋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又日益增多,使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厦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管好、用好、保护好厦门的海洋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建设海湾型城市的重要课题。
一、 厦门海湾的历史及现状
厦门市总面积为1516km2,厦门岛面积为129
km2。厦门海域是个复合式港湾,水深10-30m,水面面积约334km2,划分为西港、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外港区和东侧水道。海岸线总长184km,岸线曲折,并具岩岸、沙岸、土崖和泥滩等多种类型。
岸线和航道是厦门的主要港口资源。深水岸线主要分布在厦门本岛西侧、排头、大屿、嵩屿至钱屿一带。厦门港是不冻的天然良港,有可以进出万吨级货轮的深水码头。厦门港已是全国的大港,客货吞吐量都名列前茅。
厦门有丰富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物资源,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是主要的渔业收入来源。作为亚热带海湾,厦门海域生态种类多,营养物输入丰富,曾记录到的海洋生物有2300余种,其中有中华白海豚、厦门文昌鱼、中国鲎和白鹭等珍稀海洋物种。
以上这些天然有利条件构成了厦门良好的旅游环境资源的基础。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海湾环境与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上的冲突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厦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80年代以前,厦门的建设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厦门本岛,其次是杏林,创立经济特区以来,本岛和杏林、集美、海沧都开始迅速发展,同安发展相对较慢。
随着海堤、码头的兴建和马銮湾、杏林湾、东屿湾、篔筜港等大面积围海,以及大量无序的填海,导致各海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厦门海域面积减少了150
km2以上。特别是西海域的近岸水域和岸线资源开发已近饱和。
厦门西港是厦门港的中心,原东渡水道最深可达30m。西港北部的杏林海域和西港南部的猴屿海域海面宽阔。近四十年来,随着海堤、码头的兴建和大面积围海,海域水面面积大幅度下降,纳潮量减少1.2亿立方米,加上水土流失和海岸工程中的一些野蛮施工方式,特别是无围堰填海,增加泥沙入海量,导致这些海域发生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一些浅滩和锚地、航道出现严重淤积。深水码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于厦门原本人口和工农业总量很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入海。但八十年代以来,厦门人口急剧增加,工农业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虽然海洋的环境容量比较大,自净能力强,但由于上述填海等原因,引起纳潮量大幅度减少,水文动力状况受到影响,加上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生活污水和其他废水混合排放入海,细菌污染严重,各种数据表明,厦门海湾的环境污染在不断加重。除同安湾由于靠近外海,自清能力较好外,所有其他海区的大肠杆菌数量都已超过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由于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海水养殖废水废物的影响,水体和底质严重污染。各海区中只有同安湾环境质量较好。
1956年以来厦门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围海造地和建筑海堤,海域水面逐渐分隔和减少,并使西港、杏林湾、马銮湾、东屿湾和篔筜湖成为封闭或半封闭的水体,使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某些角刺藻数量从1954年到1980年下降了一半。在严重污染的马銮湾等海区,生物种类贫乏,数量很少。中华白海豚、厦门文昌鱼和白鹭在40年中数量迅速减少,变成珍稀濒危物种。
80年代以来,由于水产品价格迅速上扬和海域无偿使用,使海水养殖业大规模发展。但海洋污染使养殖海域水体环境质量恶化,降低了养殖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破坏性的渔具、鱼法降低了鱼种类种群数量。养殖废物废水造成养殖环境污染,妨碍海水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无序的海水养殖对环境和自身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陷入了养殖毁了养殖业的怪圈,海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由于西港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海水养殖无序发展,废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威胁西港的环境质量。海水养殖业和小型定置网没有在规划指导下进行,逼近航道,影响海运安全。海水养殖已占据大部分泥滩改变了水文动力状况,造成海洋污染,干扰正常的生态功能。
港口码头和船舶排污排废引起西港环境质量下降,水面常有油膜和垃圾。
海水浴场受陆域污水排放,船舶垃圾倾倒和含油污水排放的影响,环境质量已开始下降,特别是本岛海滨沙滩有三分之一受细菌和油类的污染。原有的海滨浴场基本上已不适合游泳。
随着厦门港吞吐量的增加,进出厦门海域船只不断增多,船舶垃圾倾倒和含油污水排放将成为海湾环境的一大威胁。目前厦门对这方面事件的监控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很薄弱,一旦发生较大案情,可能会由于处理不善而带来严重后果。
总体来说,目前厦门的海湾环境问题还不是非常严重。但是,西海域已经亮起红灯。在未来的建设海湾型城市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加,如果不采取得力的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措施,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整个厦门海域的环境面临极大的威胁。并将对海港、码头、渔业、生物、旅游乃至整个厦门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为了保护厦门海洋环境,促进厦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应制定和实施与建设海湾型城市相适应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战略和行动计划,并尽快付诸实施。
二、对策与建议
1、依法治海
使用国家赋予的立法权,根据国家法规,按照厦门的具体情况,在已有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制定清晰明确完整的操作性强的环境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
明确海域使用权属国家所有,使用海域者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有偿使用海域,彻底结束海域使用和资源开发的无序、无度、无偿状态。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培养公众和各级领导的海湾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意识。需要社会各界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广泛参与,需要在全社会树立重视海洋、热爱海洋和保护海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建立和加强海岸带综合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环境保护部门,将其纳入海岸带综合管理系统。协调各有关管理机构,形成高效率的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包括环境资料库、监测监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内的环境信息系统,为海洋环境综合管理和决策服务。
2、科学规划
按照建设我国东南中心城市的定位和海湾型城市的构想,科学制定岸线和海域功能区划及海洋开发、保护、管理计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阶段计划中,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保障其法律地位。
实现开发与环保协调发展,确保每一片海域的使用都有科学、合理的用途和布局。
3、西海域增容
目前,不论从水面面积、纳潮量、环境还是生态角度来看,西海域都不能再填了,必须坚决杜绝无序填海。并且应组织专家对怎样增加西海域的面积、纳潮量进行研究。可靠、稳妥地采取有效措施(如:打开马銮湾海堤、清理养殖业、挖泥清淤等),使西海域恢复一定的自清能力。配合水质改善措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
4、控制排污
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控制陆域和海上污染源、海岸工程、海洋倾废等各类污染源的废物排放。
对于工业排污,应鼓励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物产生量,开展废物资源化工作。对新开发和引进的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估,新建项目必须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对于生活污水,应根据规划需要,建立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集中经高效脱氮、脱磷处理后排放。
科学地制定出各类污物的排放量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
5、加强周边协调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特别是漳州地区,共同治理九龙江的污染,从源头上控制住九龙江口海域的生态环境。
6、海上移动污染源监控
建立海上排污管理监测应急体系,对各类船只污物排放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并制定在突发恶性事件时反应处理流程和预案,利于事件发生时快速有效地处理。
发挥厦门海洋科技机构的优势,开展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的科学研究。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人才培训和交流,补充必需的管理和专业人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环保技术能力体系,提高海洋环境管理能力。
7、开发与治理并举
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开发。填海要有利于生态环境,要填出土地、延长岸线、增加内湾水域面积,不能再在内湾填海,那样只会带来更大的破坏。挖海造地,将海湾、港口内清淤挖出的淤泥回填山体。将开发项目与保护治理结合起来,吸引各方资金投入,共同完成保护治理工作。
厦门致公党开元第二支部课题组
负责:颜志祥
执笔:徐频
成员:王四龙
陈旭阳
林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