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x.gif (1675 bytes)

zxta.gif (10221 bytes)

您目前的位置:致公首页-->政协提案-->

 

 

应对“会展经济” 带动新的经济增长


题目: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

三、   香港会展业发展经验

四、   国内会展业已经火红

五、   关注厦门会展业的发展

六、   厦门会展业面临挑战

七、发展厦门会展业的几点建议

1、政府对我市会展业的市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和长期发展战略。

2、改变办展会的运作方式,发挥厦门综合资源办会展

3、精华组委会的工作,把会展交给市场

4、建立自己的目标观众体系,与周边地区合作办展

5、立法规范会展业,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

6、成立会展行业协会,制定政策鼓励部门拉展

7、树立办会展的崭新观念,提高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

8、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展览公司。

9、增强会议旅游意识,开发会议旅游新兴市场

 

问题的提出:

  今年1月,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张昌平在向政协委员们通报工作时呼吁,厦门应尽快制定出促进会展业发展和吸引社会力量办会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并强调厦门要争取各类全国性的医疗、烟酒、体育用品等行业性的会展,同时把投洽会、台交会进一步办出水平和特色。

  应该说,会展经济已被厦门市政府领导视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未来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

2001年,全市已经办了22个展,然而会展总数只占全国的1%,直接收入也只占全国的15%左右。会展业如何找准定位,健康发展,是一个政府在深思,社会在关注的问题。今年21日,100多名企业老总参加了一场关于会展业的研讨会。这些企业多少都与会展业有关,如展览公司、广告公司、酒店、旅行社等。众多的企业和社会的关注,政府也诚然希望把发展会展经济做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未来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据悉,厦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订有关扶持、鼓励会展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对企业而言,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能不能在会展业上赚到更多的钱,能让广告、交通、住宿、餐饮、通信、旅游、商业等行业狠狠捞上一笔。一个参展商在展会上花1元钱,就会为其它行业带来6元钱消费。对厦门而言,还有一个“长期利益”。会展一开,名人、商人、媒体和大众的眼球少不了朝这里瞟,发展机会也增多。加上人才、信息、技术、商品的汇聚,影响远非金钱能衡量。

发展会展业,厦门拥有优势:厦门是经济特区、风景优美、投资环境好、交通便利、靠近台湾等。但厦门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市场小、人口少、经济总量在全国不占绝对优势,而会展业离不开本地经济辐射的支撑;厦门并不是交通枢纽;厦门缺乏专业的展览公司和专业人才。这使得厦门目前的会展业不但比不上北京、上海,甚至连大连、深圳、青岛等口岸城市也有所不如。如何给厦门会展业定位呢?有关部门曾经为厦门的会展业初步定位为:“国际加专业”,即厦门的会展业要面向国际,承办高水平、高档次的国际展览,同时加强展览的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目前厦门会展业的展多会少结构,加强厦门做为国际会议会场的功能,争取使厦门成为国际会议中心。

  发展会展业,缩短我们与国外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改善厦门的国际形象,这就是“巨大的成功”。因此希望政府能提出 “发展会展经济,建设会展城市”的口号,同目前厦门市政府提出的“教育之城”、 “科技之城”、 “艺术之城”的口号一样响亮,也才能实现厦门市政府提出的“国际会展中心必须季季有大展,月月有中展,周周有小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开拓会展渠道,促使厦门这座国际性风景港口城市向国际性会展城市大踏步迈进。 

国际会展业的发展:

据有关统计资料,全球每年仅国际会议就有7万多个,总开销在2800亿美元。全世界每年的大型会展(包括这“节”那“节”)不少于15万个。会展业十分发达的欧洲流行这样一句话:会展是城市的面包。自1896年德国在莱比锡举办世界第一个博览会以来,会展业业绩令人刮目。 美国一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38亿美元;法国展会每年营业额达85亿法郎,展商交易额高达1500亿法郎,展商和参观者的间接消费也在250亿法郎以上。瑞士是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内陆小国,可平均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超过2000个,仅会议每年就吸引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有“国际会议之都”美誉的巴黎,每年要承办300多个大型国际会议。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慕尼黑、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新加坡、香港等,这些城市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展览城。

在国际上,会展业早被形容成“一只会下金蛋的肥鹅”。 有一种说法:19,即办展场馆收入如果是1的话,那么相关社会收入是它的9倍,它能使交通、运输、旅游、商业、餐饮、住宿、广告等多方受益。

香港会展业发展经验:

香港每年超过1000万游客中,约有30%的人是参加各项贸易展览或会议的。亚洲第二的会展殿堂,香港会议展览中心198811月投资16亿港元兴建正式启用后,九十年代初再斥资48亿港元兴建会展中心新翼。扩建后的会展中心占地10公顷,建筑物总面积达248万平方米,最大的展厅126万平方米,可容纳770多个摊位。目前,如此规模的会展场已是全球第五的最佳会议城市。自198811月至2001年末,会展中心共举办过911个展览、934个会议、逾15000个商务活动及特别项目的活动,总计逾17000项之多;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与会人士及买家约400多万人。预料未来5年,还会较目前增长4成。

在展览业务方面,香港会展中心每年吸引逾45个大型国际贸易展览来港举行,有近百个国家的买家到场洽购,再加上区内及本地展览,几乎每月都有69个展览举办,其中包括亚洲影响最大的礼品、玩具、时装、电子产品及眼镜展;而皮革展及钟表展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展览会。仅在会展中心常年举办的展览,大约每年可为香港带来330亿港元的出口订单和相关的经济效益。会议、展览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一环,特区政府多方支持,去年提供5000万元拨款支持市场推广,并贷款1亿港元成立“国际盛事基金”,还拟改善交通、兴建表演娱乐设施,增强香港的吸引力。会展中心管理公司也于近期推出全新市场策略,对所有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均灵活给予系列优惠,并与全港40家酒店联手,推出淡季75成的房租折扣,以增强香港会展、旅游业的吸引力。目前,已有逾百项大型会议及450多个国际展览,确定于今年至2008年期间在香港举行,其中“国际电信联盟2000年亚洲电信展”及“国际狮子总会2005年年会”规模最大,两会吸引约45万人来港。香港会展业前景将更为广阔,会展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根据香港展览会议组织者和供应商协会提供的统计报告,香港展览业的年收入约为1.9亿美元,为国民生产总值创造的价值为10亿美元,两者之间的比例约为15.3左右。综合评估展览业为经济发展创造的价值,办展单位的经营收入与展览业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之比例为19.1

国内的会展业已经火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1978年,仅有境内国际展6个,出国参展办展21个。到2001年,境内国际展达800多个,出国参展办展近400多个,23年间,展会数字数十倍地增长。在中国,国际展览专业内容覆盖到机械、电子、通信、石化、仪器、服装等各行各业,可以说,每个行业在中国都有专业展览会。全国已形成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为中心的全国性展览网络。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会展业的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场馆日益完善,服务逐步规范

自去年上海举行的APEC领导人会议后,上海越来越明显地倾心于发展城市“会展经济”,并瞄准了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据资料显示,上海市的10多万平方米展览场地,2002年底之前已被各种大型展览会占得满满的,平均下来,每个星期就要有一个展览会;一些中小城市把会展经济作为支柱产业倾力扶持,如广东中山市、浙江台州市干脆提出把会展经济作为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2年前南宁市政府把三大无烟产业“会展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作为21世纪经济重要的突破口来抓,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重庆市政协提出发展会展业带动地方经济后,重庆市的“形象工程”一期已经投入资金达13亿元,将建成亚洲最大的展厅,仅主展厅面积就有4.5万平方米,以满足大型国际会展的需要;大连的会展业发展很快,已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一道,占据了国内会展经济的半壁江山。每年,大连都承办展会近60个,平均每个星期就有12个展会。其中十多个展会,已经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性国际展会之一,再打造几个国际性会展名牌,成为大连会展业今后努力的目标。

也许正是其诱人的利益驱动,仅仅20年的中国会展业后发制人,到目前全国共建成30余个超万平方米的大型展馆 。

关注厦门会展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急于把自己装扮成会议和展览中心,但如何真正让会展业成为赚钱的机器而不仅仅是标签,这也成为大多数城市面临的最直接也是最挠首的问题。

引人关注的厦门会展中心投入运营后。这座投资12亿多元、占地70万平方米的全国单体面积最大,展览面积排在第四位的现代化会展中心, 引起了厦门人民的更多关注,期望不久的将来成为“厦门会展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厦门人认识会展业缘于“九·八”。为了利用厦门特区的开放优势和地理优势,1984年,厦门市政府明智地做出决定,兴建展览城,举办国际展览会,使一座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展览中心在一片水稻田中拔地而起,这就是后来闻名海内外的富山展览城。1985625日,厦门首个国际展览会开展,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企业在富山设置了200多个摊位, 富山成了厦门会展业上演最初的舞台。经济特区办国际展览会,这在当时是首创。在此后,随着“九·八”升格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会展业开始初试锋芒。会展业给厦门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促使各类衍生公司如负责展会工程、服务、运输以及广告的公司纷纷涌现,为中外厂商推广品牌、交流协作、拓展市场提供了窗口,也为旅游、金融、交通、酒店、餐饮的兴旺和市政设施建设提供了机会。最重要的是,厦门因此知名度大大提高。

当然厦门的会展业的背后也有隐忧,据调查,当年政府建富山展城投入的8000多万元大部分没有收回。也就是说,在十几年的展业经营中,其主体本身是亏的。国际会展中心是市政府投资12亿元打造的,目前是国内一流的展馆。但这一领先优势也许保持不了几年,因为其他城市正在兴建更超前的展馆。国际会展中心每年的自然折旧费至少5000万元,厦门能养得起这么昂贵的会展中心吗?对此,不少人士并不感到惊讶。因为目前国内会展业的建设经营主角几乎都是一个特定演员———政府,政府在兴建展馆的初衷,似乎更多倾向树立形象,而不是挣钱。展馆基本是靠政府“撑养”着。但政府“撑养”的后果也是不言自明的。

知名的展览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可以拉动整个城市的市场。2001年“9·8”,除了会展中心赚到500多万元以外,厦门相关行业总共有超过5亿元的收入。这比起市政府为“9·8”投下的数千万元,绝对是赚了。旅游业、餐饮业、电信业等都是大赢家。更重要的是,一次成功的会展,扩大了整个城市的知名度,这个效应是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但是,要养活会展中心,每年必须有10个像“9·8”那样的大型展会。而目前,厦门知名的展览只有“9·8”和台交会两个。

厦门会展业面临挑战:

目前厦门的会展业,一方面是政府行为突显造成商业化、社会化程度低下,经营也较粗糙。另一方面,展览和会议的收入往往是受展会知名度影响,国内一般场馆标摊收费大致在15002000元左右,如果没有著名展会做支撑,利用率无法提高。加上展馆正常维护费用昂贵,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展馆最终只能成为政府背负的一个美丽的包袱。很显然,如果继续像政府办“九·八”那样大包大揽,厦门会展业无疑将面临暗淡的前景。因此,厦门会展业需要商业性点拨,必须依靠市场化运作,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办展机制,需要走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的路子; 此外我们应大力吸引外资、民间资本注入会展业,实现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特别是要设法加强与世界著名会展中心的展览公司合作,组建合资公司,利用其手上掌握的与世界各参展商、订货商和采购商的资源优势为己服务,以保证充足的展源。

由于真正意义的会展业具有产业性,所以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和特色经济支持,很难吸引“长线展会”和专业展会。目前会展中心的“吃不饱”问题是要急需解决。但在会展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既要保住已有的份额,更要拓展新的市场。在会展业竞争激烈的情景下,现在我们应该担忧的是,不仅仅是能否养得起会展中心,政府更要考虑如何扶持起会展这一产业。

发展厦门会展业的几点建议:

1、 政府对我市会展业的市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和长期发展战略。

  2001年投洽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强调指出:要认真研究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思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要改变过去那种政府部门通过直接抓项目、跑贷款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强化经济运行以企业为主、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经济发展以效益为主的意识。要真正把企业的权力还给企业,把市场的功能还给市场,把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还给社会。

  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会展业,就要彻底打破市场壁垒和政策限制,厦门要认真地去面对一个全国性、世界性的大市场;展览企业要思索如何调整市场定位以及根据开放型市场的要求和特点,重新制定经营发展战略。

  尽管厦门的会展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展览城”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想做大自己的会展业,还要大功夫,打造几个像98投洽会的国际性会展名牌,成为厦门会展业今后努力的目标。厦门的会展业,目标应当成为中国的达沃斯———世界会议之城,这与厦门“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定位也是相吻合的。

展览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形成了“会展经济”。政府在进一步开放会展市场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来做为会展业的发展目标,如:政府在建立体系中究竟应起到什么作用,统一的市场需要有哪些标准,公平竞争要体现在什么方面,规范有序包括什么具体内容等等。

2、 改变办展会的运作方式,发挥厦门综合资源办会展

  中国加入WTO之后,许多著名集团已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建立合资企业,投资展览基础设施,我们要借助国内外著名企业,把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展览项目移植到厦门。传统的运作方式,如过分依赖红头文件,过分依赖上级支持现今不完全行之有效;不但要注重短期效应,但更应该有长期战略眼光;各级政府间要善于互利合作,共同把会展业做大做好。我们的展览企业必须改革创新运作方式和经营思路,尽早学会合并、收购、买卖等市场经营手段,提高企业运作的质量和层次,迎接世界性的竞争。

发挥厦门人文、地理、历史的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那会展创造的价值与拉动的价值之比,就可能不是16,而是110甚至更高。

展览会的成功,应该看它是否能激起市民的最大参与度。会展期间,连带一些筹办“文化艺术”“人才交流”之类的“节目”,让数十万不同层次的百姓去看会展时,在展馆一呆一整天;这是会展得以持续的群众基础。如果老百姓漠不关心,这样的会展就只能是劳而少功。

  办一个展会要十几天,甚至个把月,开展不过三五天,这就要想办法能让每次的会展延伸到了会后,使会展具有明显的“可持续”特点。做到“落幕与不落幕相结合”,避免“劳民伤财”。每次的会展结束后,应该是不少活动还在继续。比如,这次展会的一个主题活动是结束了,各有关行业,还可前来研讨、商谈,可以把后续的工作承包给一些相关公司操办,继续接洽,使会展“不落幕”。

3、 精华组委会的工作,把会展交给市场

厦门每次大展,组委会最吃力,当然一个成功的节庆会展后面,有许多幕后英雄的功劳。

其实组委会“吃力不讨好”的背后还是传统观念和运作机制在作祟。会展成为一种“业”,一种“经济”,市场味理应浓厚,但在一些组织者脑中,还是“计划”、“行政”味充斥。目前会展的主办者或承办者吧,大多还是政府。如果政府再按照行政的手段来运作,这弊端简直就难以避免。经费由财政划拨,“赔本赚吆喝”的事一赔再赔也没关系,展览从业人员也就不思进取。搭台的是政府,唱戏的说白了还是政府,一定要尽快扭转这种作法,使每次的会展成为全方位大赢家。建议一些会展活动能让企业多操作、政府多协调。让企业参与,一方面可以使组委会更关注其它重要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毕竟企业是专业人士。由企业运作会减少浪费,必须由政府补贴的会展也能减少财政支出。当然最理想的模式是政府与企业相结合。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哪条都不能少。办展初期靠政府投入是必要的,要再打几个会展名牌,前一两届还得请企业参展。过几年,品牌打响,影响扩大,企业会主动上门,甚至争相参展。会展门槛越来越高,逐渐依靠市场机制就成为可能。

为了某种的轰动效应,许多签约、开工剪彩都拿到会展期间,各部委办忙于接待应酬,大小领导奔于参加签约剪彩。一个会展结束,我们在会展期间达成的收获能有多少呢?又如2001年投洽会举行了30多场投资论坛和研讨活动,厦门能有几个领导和干部参加呢?

今后办展也应该改变传统做法,我们的领导和组委会工作人员除了开幕式前紧张一下,后面都要比较超脱。把会展期间的大部分服务工作交给企业运作和组织大量的“义工”帮助,把更多的精神用在感情交流之上,用更多的机会走进客户之间,用更多的时间主动出击,寻找“猎物”“对象”“合作伙伴”,广交朋友,推荐厦门。

4、建立自己的目标观众体系,与周边地区合作办展

  目前世界上展览业发达国家的展览公司基本上都已建立自己的“目标观众体系”。这个体系根据展会的参展商和观众状况确定“目标观众群体”,运用抽样调查、登记等方法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库中资料主要包括:参观者的身份、行业、职位,参展商的规模、经营状况、行业地位等。此后再缩小目标观众圈,主要聚焦于参展商与观众中的商务决策者,以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实用性。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世界展览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会展经济开始是从“产地销”向“销地产”转变。从初期的单一贸易购销向既推销货品又寻求产业资本、科技、人力资源等全方位合作的模式转变。要想让会展成为本地经济亮点,还得挖掘特色、找准市场。厦门也有发展空间,除了投洽会、台交会之外,一些展会可以定位在文雅、精巧方面,与泉州、漳州合作,利用周边的特点和优势合成一体,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需要,形成地区独具特色的展览,和周边地区形成互补,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挖掘会展资源,这样与大城市的会展正好形成协调与互补,避免“撞车”。

5、 立法规范会展业,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

  我市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够规范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把办展览当作政府工作来抓,采用行政手段,缺乏专业机构和人员;普通老百姓将展览当作购买便宜商品的场所,使展览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有些展区办得有点像集贸市场,不少参展商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大大降低了展会功能;一些“展览游击队”混进展会,销售与展会无关的商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并且逃避工商税务部门的管理;有的组织者对参展单位资格审核不严,展品质量不高,起不到交流信息,制约了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当地招商引资的形象

因此要使展览业真正发挥作用并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争取尽早建立厦门的展览法规,立法的目的,就是确立展览业作为新型的、都市型的、无烟产业在厦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厦门展览业的快速发展。也许,这国内第一个会展业地方法规的出台,将为各地借助法律规范展览会的规模、内容、层次和影响力方面的问题,优化办展环境,提供一个好的样本。这对未来的会展业,风景肯定更好。

6、 成立会展行业协会,制定政策鼓励部门拉展

  成立由会展专业公司组成的会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协调自律功能,扶持行业协会成为会展业的主角。同时,各级政府转变政府办展职能,不再担当各种会展的主办、协办单位,由前台主角转为幕后支持,变“官办民营”为“民办民营”,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会展业的宏观调控,促进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和其他协会间的沟通,协调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

另外负责组织投洽会等会展的单位应该是一个常设的商业机构, 这个机构由政府来扶持,而不是由政府来养。这个机构产生应由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来实现。而政府主要把精力放在服务上,搞好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安全的社会经济秩序。

政府应重视对会展中心的后期投入,将会展带给整个城市大的收入中的一部分返还给会展业,建立鼓励办展的专项基金,补贴给展览会的组织者。同时鼓励各部门拉展,按效益和规模,给拉展的部门补贴。

7、树立办会展的崭新观念,提高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

如果说展览馆面积和酒店等配套设施是展会经济的“硬件”的话,那么组织和服务就是“软件”了,不断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展览业专业化、集团化,走健康发展之路。

我们的展会要改变以单纯地买卖摊位作为我们办展的直接手段,要树立视会展为产业、视参商为己友观点,以最佳的服务及制作水准主办世界级贸易展览,推出了全新的市场策略,精诚为保证和增加参展商的实际效益,

日渐成熟的参展商希望从展览会中心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他们不再希望组织机构利用参展商支付的费用去取得短期利益。对展览机构而言,“展商领进门,买卖在个人”的办法已无法适应当今展览业的发展需要,参展商和展览机构的传统买卖关系已难以维系,建立两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已是大势所趋。

厦门还要从买家入手,争取机会每年到国内外举办贸易推广活动,广泛收集企业资料,分门别类储存在电脑里,根据这些资料发出相应的邀请函,印发买家证。有了这么多的买家,才使参展商获益匪浅,参展热情大大提高。

另外想要赢得长期、稳定的参展商,适应高层次、特别是国际会议中心城市的要求,光靠布置会场、搞搞接待和购买机票之类的初级服务是远远不够的。从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角度看,高层次的服务更为需要。如:在展会期间一切围着展会转,围着参观者服务,展场布置把舒适放在第一位,空气流动,光线明亮,温度适宜,布局宽松,在众多展场之间,处处要设有咖啡座,供人们休息、聊天、交流、业务洽谈,如能让参观者在市区乘公共汽车时或游览时,凭展馆出入证“一证通”,让参观者真正是享受“上帝”的待遇。

  另外,会议服务最重要的是会议的设计和策划,使开会开出最佳效果。这包括一系列的环节:从会议主题的确定到议程的合理安排;从来宾的组织到发言稿的起草;从会议的现场管理、布置到政府、媒体的公共关系处理等等,都要求高水平的服务。

8、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展览公司。

以厦门现有的展览实力,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国内外先进的展览城市,只靠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如何吸引国外一些有实力的展览公司进来,厦门还要拿出优惠的政策和条件,同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来厦门参加展会的国外参展商、贸易商数量还是不多。按世界展览联盟设立的标准,国际性展会国外贸易商、参展商都应超过20%。这方面,厦门还有差距。

  专业会展人才缺乏。会展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很高的,而展览业作为新兴行业,尚没有建立起培训体系,后备人才跟不上。为此,厦门除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对现有会展人员加强培训外,还要与有关高校合作,培养自己的会展专业人才。

  前期和后续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个展会举办可能只有几天时间,而前期准备工作和后续服务工作却是长期的、连续的,这也决定了一个展会能否连续举办下去。虽然近年厦门在市场预测、广告宣传、信息反馈、项目对接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还不够,还有待加强。 特别在机场、旅游点人流较多的地方,广告宣传都不到位。

9、增强会议旅游意识,开发会议旅游新兴市场

会议旅游是个新兴市场,人们开发会议旅游的意识也日益增强,今年在厦门举行的全国煤碳会议,带有含量很高的会议旅游,会议带动了我市旅游购物的方方面面。做会议是门大学问,会议旅游者层次较高,消费能力强,有很大的相关带动效应,成功的会议旅游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纽带。还有,如果有位重量级的人物等各国政要前来厦门开会、游览,国内外多数媒体的头条新闻都会出现“厦门”;如果一位在厦门参加国际会议的专家或企业老板对厦门感觉不错,那么下次他很可能带着家人来度假消闲,这种潜在利益是无法估量的。 

为了会展业的发展,客人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缺乏竞争力,就让它自生自灭。旅游局等有关部门也主要从事信息咨询、协调服务,不作任何干涉控制,完全交由市场调节,如房价根据淡、旺季灵活调整。(王起鹍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