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x.gif (1675 bytes)

zxta.gif (10221 bytes)

您目前的位置:致公首页-->课题调研-->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

鼓浪屿支部  李梅  郑元庆  左红明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发展的眼光看,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成为厦门社会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立节水型农业,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特区农业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厦门水资源现状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干湿季节明显,全年基本无霜日。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降雨量11001200毫米,厦门全市现有水库114处,总库容2.48亿立方米,其中中型5处、小()19处、小()90处;在不少人眼里,地处闽东南沿海厦门应该是个水资源很丰富的地方,其实不然,由于时空上分布不均及水质性、工程性缺水等原因,我市可用水资源比较缺乏。近年来,随着人为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加重,水资源危机的红灯已亮了起来。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35亿m3,如按2000年我市人口普查结果,常住人口2053万(岛内110万人)计算,全市人均占有量仅为601.56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26%强,为全省人均的18。枯水年份全市水径流量为6.48亿立方米,人均仅315立方米。水利部将我市列入了全国重要缺水的城市之一。伴随着厦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将日益显著。据初步估计,至2010年厦门地区缺水率将达30%,其中农业灌溉缺水将达50%以上。

 

二、厦门农业用水状况及节水灌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厦门农业用水状况 

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成。农业用水得不到保障和农业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日益突出, 已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拦路虎。 农业是个用水大户,其实也是耗水大户。农业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渠道是我市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而传统土明渠渗漏高达4050%。据统计,由于灌溉方式落后,加上工程老化失修、配套不全,我市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4成。而节水灌溉面积不到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率低,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与其他地方相比差距很大,与厦门市政府提出厦门将作为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地位很不相称。

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惊人的浪费,对此,水利专家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是发展节水农业,与漫灌相比,采用渠道防渗技术约可减少输水渗漏50%80%,低压管道输水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左右,喷灌可减少灌溉定额的30%50%,滴灌一般可减少灌溉定额的50%~70%。改变千百年来传统的浇地习惯。把浇地变为浇作物,按作物的最佳需水量进行浇灌。节水灌溉通俗地讲,就是用较少的水取得较高的产出效益,改变农业粗放式灌溉。节水灌溉能有效缓解我市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是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我市农业干旱缺水的根本措施,也是对传统灌溉方式的一场革命。

2.认识误区——对节水灌溉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 

节水灌溉技术是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达到农作物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技术措施组成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认为搞好渠道防渗、搞了喷滴灌,搞了管道输水,就是节水灌溉。这种认识较为片面。节水灌溉是建设以农业高效用水体系为目标的全面节水体系,包括了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滴灌及各种地面灌溉先进技术,同时还包括了农艺节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实现资源节水。全面、正确理解节水灌溉的涵义,对发展节水灌溉至关重要。

3.水价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

长期以来,农业灌溉用水的水费按亩征收,水价偏低,且有些地方按人头摊派,收取率偏低,使水的商品价值得不到体现,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水价偏低,农民用户节水意识淡薄,节水技术推广,尚需一定的资本投入,困难较大;另一方面,水利设施维护缺乏必需的管理费,水管单位难以建立良性循环,产业扩大再生产难。

4.节水灌溉投资失衡,适合大田作物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偏少。

    目前我市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大体上可分为渠道防渗技术和喷滴灌技术。多年来,各级政府在农田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工程中比较重视排灌渠道建设,在喷滴灌节水技术方面重视不足,而真正实现高效用水的喷滴灌技术的推广甚少。除了现有体制、水价、管理等因素外,现有技术与实际需求脱节,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节水灌溉不能仅仅盯着高附加值的花卉和蔬菜,大田作物和山地果园也应该纳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范畴,否则,农业节水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

5.缺乏政策保障,现行的供水体制没有激励节水的机能。

水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没有水就没有收成。我市农业供水单位执行的是按亩收费,水价偏低,很多农田用水量远远大于灌溉定额,浪费现象严重,农民节水意识淡薄。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农业供水单位得不到利益保障,设备更新少,正常运转困难,服务水平不高,无法保证优质供水,严重制约我市农业进一步增产增收。

三、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我国加入WTO,对农业和农产品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强调农产品品种、内在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的同时,对灌溉也提出了更加精细的要求。水利专家认为,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灌溉方式进行改造,不仅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保证率,还可以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打药,从而带动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基础的一步。进入21世纪,随着各行各业用水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用水在社会总用水量中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新增灌溉面积所需水量将主要通过节水挖潜,从现有用水份额中解决。农业灌溉领域中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已势在必行。

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唤醒全民的水危机意识。

无论从我市现有的水资源条件,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看,还是从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看,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节水。大力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意识,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厦门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认识到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目前我市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在40%左右,而先进的国家达70-80%。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直接效应,不仅在于可以缩短灌溉周期,减少灌溉用水,可以节省渠道和畦埂的占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减少渠道锄草和岁修,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增加效益。并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之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从根本上更新农民传统的用水观念。再次,要认识到发展节水灌溉具有省工、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等优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

第二、要认真研究制定鼓励发展节水灌溉的政策、法规,制定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

要认真总结国内外节水灌溉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适合我市的节水灌溉的政策、法规及发展规划。调整农业节水灌溉投资方向,加大喷滴灌节水技术推广。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以奖代补,贴息扶持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发挥节水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建立实用成果转化平台,加快节水灌溉实用技术成果的集成、转化和应用;并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出质优价廉的节水材料。

第三、要建立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新体制,试行管护分开新机制。以实施产权制度和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健全、完善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小型农田水利、机电排灌基础设施进一步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实行管理和养护分开,充分调动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投入、经营和管理、养护新的营运机制。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机电排灌设施建设、大修理、养护的特点,探索不同运行管理机制,依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由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所有者(国家、集体或个人)出资,通过招投标等形式自主选择养护单位对工程设施进行维修、保养。把基层排灌站组建为农水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水利排灌系统的富余人才,从原来的事业编制中剥离出来,受管理委员会委托负责工程日常养护。使水务产业由无利可图向有利可图的良性发展转移,用经济手段促节水效率提高。

第四、加强节水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好政策,重在执行。农民固有的特点告诉我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节水灌溉工作尤其如此。首先,本着技术先进性、实用性和低成本的原则,根据我市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引入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要求操作简单,农民容易接受。以企业为科技的载体,通过示范成果的宣传和展示,促进了周边乃至全市从传统的灌溉管理模式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转变,促进节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带动农业的种植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