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归国留学生现状调查及对策
致公党厦门市委员会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大战”
已拉开序幕。厦门经济特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致力于迎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果人才不足,人才利用效率低,甚
至人才流失严重,将对我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日益严重的问题,
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关注。
出国留学人员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他们中间有不少学
科带头人,堪称“海外精英”,是今后国家建设的重点人才。
国内目前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时期,可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提
供大舞台。在近几年内,由于现行体制及历史原因,将有70%
的教授、研究员退休,需要有大批学科带头人补充上去,是
海外留学人员回国的黄金时代。因此,吸引和迎接留学大军
的回归,做好已回国留学人员的安置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
作用,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合厦门的归国留学生政策,是我市
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致公党由于历史渊源关系,与海外华人、华侨以及
出国留学人员有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在调查
研究、团结争取新移民和留学人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
近,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召开了归国留学生座谈会,开展
了归国留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和需求。
一、厦门市归国留学生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公费、自费留学生约4000人从厦门
出境,而学成回国者不及400人。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市自
费出国留学生呈逐年增多趋势。今年至6月底我市自费留学 生129人,而去年同期仅为77人。去美国留学人员也呈增多
趋势,依次为美国、新加坡、加拿大和欧洲等14个国家。这
表明由于我国实行了更加开放的新的留学工作政策——“支
持出国,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同时也体现了在党的十五大
召开以后,我市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出国留学人员逐年
增多,应视为是我市海外人才库的增容。在他们学成回乡之
后,将对本市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教育等诸多
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这次对我市归国留学生的调查,在被调查者当中,有12 位博士,9位硕士,近一半人为大学本科生。有70%以上出
生于解放后;厦门籍占23.1%,闽南籍15.4%(除厦门籍外), 福建籍31%(除厦门籍和闽南籍外),30%为外省籍。在出国
前,他们对所从事工作有半数以上认为比较满意,其余的持
一般态度。对生活条件的评价,大部分人认为一般,认为较 好者占30%,8.3%的人感到很好。从以上情况看来,留学人
员在出国前,对工作和生活条件基本上是满意的,出国留学
的动机是出于对个人发展前途的考虑。由于他们绝大部分是
公派者,基本上是百里挑一,都具有较优越的个人条件。
被调查者中,选择到美国留学者占39%,欧洲占34%,
后依次为东南亚、日本和加拿大。留学时间在80至90年代。 学科类型53%为理工科,文科占35%,其余为管理及其他类。
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类型,研究类占48%,教学类44%,其余
的为经济管理类。从收入上来看,有30%的人员月薪在1000
美元以上,其余未予回答。获永久居留占7.9%,学生签证 21%,其余的为访问者和短期访问签证。他们在国外的生活
情况,与国内经济收入比较,认为好得多者占50%,好一些 者占37.5%。与国内住房比较,认为好得多者占27.2%,好
一些者占45.5%。若未予回答者不作统计,则全部已婚,有 34.4%的人配偶在国外,28%的人孩子在国外。在国外的生活
感受,感到非常愉快者占22%,比较愉快者占59%。在社交
范围方面,华人与外国人各半者占48%,大部分是华人者占 据27.6%,大部分为外国人者占24%。
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分析,被调查者多为公派留学,较集
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他们大多数出生于50-60年代,已成
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学成回国后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
者占多数,有的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也有任职于外企从事
技术等工作;有的带回资金和技术,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他们中有不少人的配偶子女在国外,生活满意程度很高。在
那里有更好的设备、更多的薪水、更佳的学术气氛和更多的
自由。他们之所以选择回国的道路,是由于新时期以来,我
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面对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悄然到来,我国正在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软硬件环
境不断地改善,为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创造了机遇。在改革
开放不断取得进展的大好形势下,他们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
件,选择了回国创业的道路。
二、归国留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海外的留学人员在攻读学位,以及参加博士后
研究工作以后,在国外有了稳定的职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
成就,成为推动和发展所在国与中国进行科研和经济合作的
桥梁。他们取得的成就越大,越是关注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越是渴望报答祖国的培育之恩。确
有不少海外学者有回国服务的想法,但来厦门进行一番考察
之后,便打消了来厦门工作的念头。他们对于个人生活、待
遇并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认为厦门的工作条件、
学术气氛、政策体制等大环境不好。从这一侧面中可以说明
我市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的环境确实存在不少弊病。同
时根据我们的调查表明,归国留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留学生滞
留不归的原因基本一致。
(一)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差,是制约留学生滞留不归
的最重要因素。在国外,信息资料极其丰富,信息传递速度
很快,免费使用因特网,实验仪器设备堪称一流,后勤服务
极其完备。留学归国人员则因受工作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不
能够很好地施展才能。国外学者一般都配有助手,在国内则
是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不分,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无法潜
心于研究工作。在国外留学时一年可出好几个成果,回国后
三年出不了成果的现象并不鲜见。图书资料奇缺,更新慢,
无法了解学术前沿的东西。在厦门从因特网上查找学术资料,
由于费用太高,个人无法承受,而少有问津者。系间和校际
间的资源共享只是徒有其名。
(二)国内行政干扰多,人事关系复杂。一些留学人员
谈起此类事情都感触极深。有的人在国内工作时非常热爱事
业,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由于人事关系等原因受到了无端指
责和伤害。出国后学成不归,并非经济或政治上的原因,而
是害怕再次卷入国内的人事纠纷。这是由于内耗带来的人才 损失。
(三)归国留学生面临知识老化问题。有的留学生对于
国家制定的“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政策心存疑虑。当前知识
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留学人员虽然在
留学期间掌握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但回国工作2-3年
后,仍需要新知识的补充,才能和国际接轨,他们亟希望再
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但有的部门并未实行“来去自由”的政
策,规定归国后必须经过3-5年,才能再次出国。感到在国
内好象老被人家怀疑,怎么刚回来又要出去?他们觉得在国
外工作期间如同在快车上,处于科技前沿,而在国内却似在
慢车上,老在人家后面爬行,如此下去将与国外逐渐拉大距
差,将严重影响“科教兴市”的进程。
(四)不能平等竞争。有的归国留学生认为,“留学生”
在国内好象有一个好听的地位,实际上却是空洞的。由于公
平的竞争机制不完善,办事需要靠人际关系,诸如职称和学
术成果的评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行业主管部门或经办
人不了解政策,要求归国留学生在现有岗位工作满三年,才
能参加评审任职资格。外地归国留学生来厦工作,得不到同
等待遇,出现低定级别和职称的现象。造成不少归国留学生
的职称评定严重滞后于他们所担任的职务。
有的留学生归国后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并被国外的学
术权威和专家所肯定,但在各级的学术成果参评当中,名次
却严重落后于“无功文章”(譬如,仅换个元素又是一篇论 文)。
(五)待遇及安置问题。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目
前尚无可操作的归国留学人员工资标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
的择业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只要工资待遇存在明显差异,
人才就不可避免地流向三资企业。而真正需要人才的正是国
有企业、研究院所、高校和行政事业等管理部门。有不少归
国留学生反映,厦门各级人事、组织部门,普遍低定级别,
造成许多归国老师的级别没有他在国内的学生高,引起普遍
不满。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较浓厚,把家庭责任看得很重,有
的人回国,主要是家庭的原因,回来赡养父母。由于厦门在
安置归国留学生方面条件不如广东、上海等其它发达城市,
无法吸引他们回厦门。现在国家实行房改政策,刚来厦门的
归国留学生面临工作年限短,在单位里不具备分房资格,即
将回国留学人员则面临无房可住的窘境。已取得国外永久居
留权的留学人员原打算回国服务,由于配偶及子女的安置与
就学不易解决而改变了准备回国的主意。
三、改善归国留学生创业环境的对策
在我们设计的问卷中,问及留学生归国后对哪些因素最
不满意,按程度排序的结果分别为:“(1)风气;(2)条件; (3)待遇;(4)住房;(5)地位。
而问及希望厦门市政府
创造哪些条件,按程度排序的结果分别为:(1)发挥才能的
机会;(2)提高知识分子地位;(3)出国进行学术交流;(4)
社会稳定;(5)改善生活条件。另据有关资料反映,在留学
美国人员中,有9%的人肯定回国,8.8%的人肯定不回国, 82.2%的人尚处于犹豫不决的状况,而其中倾向于回国者占
40.6%。上述数据表明,吸引留学生回国有着很大的工作余地。
以上的数据只能以定量的方式作粗浅的说明,但要从根
本上反映他们的意愿和需求,还必须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调研。
我们以数据为主线,通过个案了解,以及召开归国留学生座
谈会等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最后提出了我们对改
善归国留学生创业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归国留学生工作。
我市的留学生工作,在厦各高等院校、市委统战部、民主党
派、侨办、侨联、科委等部门都在做,但力量分散、工作重
复、效率不高。为此建议:
1、成立归国留学生事务协调机构。由市领导出面牵头,
统一协调工作,以利于减少中间环节,理顺关系,整合力量;
与留学生有关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协调机构成员。该机构
要为留学生提供工作咨询、生活安置、组织人事等方面工作
的一条龙服务。要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帮助他们找到
理想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为
留学生回国工作、创办实业、合作研究、讲学、技术服务等
提供全方位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留学生创业环境。
2、建立留学生人才信息库。通过因特网与国内外人才组 织联网,
广泛搜集海内外留学生人才信息,建立数据库,为
我市引智、引资发挥作用。利用我市信息港的优势,广泛与
他们加强联系,从任职于国外著名公司的高级人才、在校留
学人员,包括来自港澳台的留学生中获取引智引资信息。如
“921”大地震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受到重创,产业的
调整在所难免,我市应及时介入,捕捉商机。在网上发布我
市人才需求信息,介绍厦门的投资、创业环境和各项优惠政
策,吸引国内外留学生向我市流动。
3、聘请归国留学生担任顾问。以厦门大学留学生联谊会、
厦门市留学生同学会和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沙龙为基础,建立
“归国留学生智力库”,在留学生事务协调机构的组织领导下
进行活动。旨在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成果,服务于厦门的
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市委、市政府作重大决策时起参谋
作用。其二是做好暂不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发挥他
们同海外留学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的优势,探索和实践“为国
服务”的形式。如,鼓励滞留海外留学人员利用假期回国讲
学,或在国内领课题,人在国外工作等各种灵活的形式。其
三是为即将回国的留学生现身说法,提供咨询,帮助他们找
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及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国内环境等多种
服务措施。
4、开拓引智渠道。政府部门、民主党派、高校、科研所
和企业到国外考察时,应利用出访机会,通过驻当地使领馆,
有准备、有组织地联系留学人员。并把争取和吸引留学生来
我市的工作成效,作为出国考察的业绩之一。高校、科研所
和企业可从国外大学物色留学生,和他们商讨回国工作的具
体事宜。条件成熟时可在留学生较多的国家设立引智办事处。
(二)切实落实“来去自由”政策,正确对待滞留不归
问题。我国于1992年以来制定了宽松优惠的留学政策——
“支持出国,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本省、市也相应制定了
一些规定和措施,但由于各用人单位条件各不相同,在落实
上产生很大差异,特别是“来去自由”无法真正落实。归国
留学生亟希望市政府提供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使他们
能够不断获取前沿研究方面的新信息,学习国外的新技术。
“回来易,出去难”,非但不能抑制人才外流,相反地倒抑制
了人才回流。市政府应与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公安出入境管
理处协调好关系,坚定地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确保“来去
自由”。
要正确看待留学人员的滞留问题。滞留不归,并不意味
着完全的人才损失,应把它当作是“暂存海外的人才库”。对
留学生个人而言,由于国内研究条件、技术、设备上的差距
太大,回国无法发挥其所学专业。学成后留在国外工作一段
时间,无论对积累工作经验、继续深造、拓展事业,还是对
解决回国后个人经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都会有很大帮助。
要做好留学生工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理解和信任他们。
应彻底改变对他们“只能利用,不能重用”的做法。虽然他
们在国外多少受到一些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但他们毕
竟长期受过党的教育,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鉴别力。正如江
总书记所说:“留学生的来去,现在叫悉听尊便。中国人和世
界其他民族还不大一样,中国人总是思念故土,有一个爱国
的思想”。这是新一代领导核心对留学人员最大的信任。我们
不能用滞留不归就是不爱国的公式来套所有的留学人员。要
想做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首先要对已归国留学生一
个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士为知已者死”,我们相信只有得到
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和人们的充分信任和关怀,才
会有一大批留学人员应召回国效力。
(三)改善高校归国留学生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归国
留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就是工作条件,特别是对高校归国留学
生作用的发挥影响较大。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的
差异,大环境无法与之相媲美。如果我们能针对性地先创造
一些良好的局部环境,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并制定出相应
的政策,将会对他们的回国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全面改
善工作条件,需要有个过程。高校及主管部门,要为他们提
供长期、稳定、充足的日常科研经费,包括个人电脑上网查
询补贴。对拔尖人才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物质条件上给
予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安心工作。
1、多渠道筹措资金,满足高校归国留学生科研工作需要。
科研经费, 是影响留学生归国后出成果的重要因素。根据归
国留学生提出科研课题的需要,高校管理部门要为他们提供
科研启动经费,支持他们进行前期研究。建议市政府设立归
国留学生科技人员专项基金,把高校归国留学生作为资助的
重点,特别是要资助学有所成的拔尖人才从国外带来的前沿
课题。要创造条件组织归国留学生与各种性质的企业合作,
承担企业的重大科研任务和课题,以多种方式进入经济建设
主战场,争取足够的经费,以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2、提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高校与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科
研院所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无法共享资源。建议由各高
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调制定资源共享办法。对本市高校和科
研院所的图书资料、大型精密仪器进行登记,建立统一的资
源信息库,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实行全
面开放。充分利用本市的条件,提高图书设备利用率,弥补
实验设备的不足,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
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因缺乏助手而严重影响发挥
作用的学科带头人, 要尽快配齐。减少他们的业务行政管理
工作,与学术无关的各种会议,尽量不安排参加。让他们把
有限的时间,潜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4、应该注重社会科学类留学生的需求,认识到他们所从 事的社会、
人文方面研究与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是同等重
要的。要一视同仁,提高科研经费,搞好后勤服务,提供与
社会生产水平相匹配的科研条件,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5、创造良好的竞争机制。各用人部门应按规定承认留学
生在国外的学历、学位和专业技术职务,对其中优秀拔尖人
才,给予破格聘任,不受职数或岗位的限制。留学生学成回
国后,直至找到稳定、合适的工作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得以
年限不够为由影响任职资格的评定,和低定职称。留学生放
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到尚不发达的祖国,回国后出了学
术成果。要为他们创造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科学、合理
地评估成果水平。不能仅靠某人或某主管部门的“恩赐”,或
靠人际间的亲疏关系。
一个留学生回国,很多海外学人都在关注他,如果回国
之后取得了学术成果,受到重视,消息传到海外,可能吸引
更多的人回国。反之,会吓跑原已打算回国的人。
(四)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建设步伐。创办留学生创
业园,是吸引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有效形式。许多学有所长
的留学人员,带着知识、技术和资金来到园区兴办企业。经
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孵化”成熟后,这些企业离开园区进
入社会大环境中发展,参与市场竞争。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
心以创建“留学生创业园”为重点,将于2001年建成2万平
方米的“孵化”创业基地,能容纳100个以上的创业企业和 200个以上的孵化项目,优选1/4以上成熟项目对外招商引
资。为加快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1、大力扶持高新技术创业。 扶持高新技术创业是培育
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由之路,将会促进厦门人才的引进,扩大
招商项目的信息来源和交流。目前厦门的软硬环境非常适合
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
2、一区多园,统一领导。将火炬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留
学生创业园、 大学创业园等合并为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统
一领导,统一招商,集中力量, 统一调配资源,节约人力、
财力、物力,办成高效、高层次的高新技术孵化器,推动留
学生创业园的建设。
3、设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除市政府投入 外,
可向港澳台侨和国外专业投资机构筹集资金,重点扶持
留学生创业。
4、启用懂市场经济、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留学人员, 从
事留学生创业园等园区的经济和科技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工
作,对改善管理人员结构,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形成高效
廉洁、规范化、国际化的公务员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五)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在国内常听到这样的社会舆论:一是有本事的人留在国外,
混不下去的人才回国。对已取得绿卡的人员抬得过高,“内外
有别”,造成留学生心理不平衡。二是对归国留学人员宣传不
切实际,好象回国后很快就可以取得显著成绩,使海外留学
生自认为才疏学浅,对回国望而却步。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适时地在媒体上宣传在海外(尤其是厦门籍)的学科
带头人,介绍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在他们在学术上对人类
作出的贡献,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同时也能唤起人们对所谓
滞留不归问题的认识。
2、加强外宣工作。向海外留学人员介绍我市改革开放 20年来的成就,
特别是在软硬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让他
们了解我市近几年来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
工作条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学
术环境等方面的努力。同时,要用个人事业发展的机遇和为
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环境来吸引他们。
3、正确引导留学生的国内眷属。留学生的国内眷属对他
们更具有决定性影响,但他们给予留学生的信息往往与国家
政策有出入,给他们的建议也往往与政府意愿相悖。要做好
留学生国内眷属和亲友的舆论引导工作,才能对海外留学生
做客观公正的宣传。
4、在《厦门日报》等媒体开辟留学人员论坛,作为我市
对国内外留学人员的宣传阵地。试办期间可不定期出版,且
版面不拘,待成熟后每周出一专版。
(六)做好归国留学生的生活安置工作。在我们调查研
究中了解到,不少归国留学生认为不必要给他们特殊待遇,
即便不是留学人员,也应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妥
善安置好知识分子的生活。但是对于决策者来说,应该看到
留学人员的特殊性,他们在国外已适应了那里的快节奏、高
效率、高收入和更为自由的学术环境。回国以后将有一个较
长的适应过程。要从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困
难,帮助他们解决赡养父母、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
以弥补因国内条件不如发达国家所带来的环境上之不足。让
他们无后顾之忧,潜心致力于研究工作。已回国人员的今天,
就是倾向于回国人员的明天。安置好归国留学生的工作与生
活,将会引来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
1、提供住房。按本市房改政策,根据归国留学生的经济
条件和需求, 优先为他们提供优惠价住房和租赁住房。
2、安排配偶工作。解决来厦门工作的外地归国留学生配
偶和子女的户籍。 若找工作有困难,且用人单位无法解决,
应由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安排就业。
3、解决子女就学。不受就近入学的限制,允许择校就读 国际学校,
进行双语教学,使其子女可在国内升学,也可适 应国外教育。
4、享受中国公民待遇。对持有绿卡或外国护照的留学人 员,
发放“出国留学人员身份证”,便于短期回国时与中国
公民享受同等的各类收费标准,不能将他们当作“老外”对 待。
5、做好海外留学生感情维系工作。关心留学生国内家属 的生活,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重大节日寄发贺卡、慰问信
函,或邀请回国观光,加强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面貌变化的
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心。
执 笔:杨民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