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x.gif (1675 bytes)

zxta.gif (10221 bytes)

您目前的位置:致公首页-->政协提案-->

 

 

厦门市外资捐办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厦大综合支部 林秋泉 陈雪芬 郭志超 陈毅明


    内容提要:本课题以第一手的调研资料翔实显明了厦门市外资捐办高等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外资在捐助高等教育办学方面的概况,同时也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并提出若干对策。

一、外资仗义疏财,囊助大学发展,现已蔚成风气

长期以来,厦门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办学资金主要靠国家拨给,而国家的投资毕竟有限,这就严重制约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由于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厦门几所大学的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已经逐步开始从单一体制到“共建模式”的转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多种形式并存(即联办、共建、企业参与)和多种层面发展(即教育部同省共建、教育部同市共建、省校联办、市校联办)。这些都为厦门几所大学今天的发展成就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课题调研厦门市外资捐办高等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外资在捐助高等教育办学方面的概况,同时也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并提出若干对策。海外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身体力行弘扬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精神,以捐款盖楼、捐赠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出版基金、中青年教师培养基金、南强学术讲座基金等多种形式鼎力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等办学,不断添砖加瓦,有目共睹。据不完全统计,自1992年以来,捐款总额达人民币一亿多元。具体表现在:

1、捐建校舍、修缮道路:单单1979—2000年以来,外资捐建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校舍,捐献资金近4亿3千万,其中捐给高校的资金占30%。如:厦大的“嘉庚楼群”、“明培体育馆”、“逸夫楼”、“建文楼”、“克立楼”、“自钦楼”、“蔡清洁楼”、“联兴楼”、“亦玄楼”、医学院大楼,集美大学的“村牧楼”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漂亮建筑物,补充了我市高校的硬件设施,大大改善教学与科研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从而增强了大学的综合实力。

2、捐赠仪器、图书等教学、科研设备:我市有相当部分的大、中、小学都接受了“港澳台三胞”等捐赠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电脑、语音设备、电化教学设备以及汽车、图书、乐器、体育器材等。据厦门市教育基金会不完全统计,在1985-2000年我市有关学校接受“台港澳三胞”捐物价值达2840万元中,高校受益最多。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利用海外捐款建成先进的光盘检索系统,现已可检索1988年以来馆藏书目10万册和全国图书目录25万种,极大地加快了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目前厦门大学图书馆藏书240多万册,计算机流通、光盘检索和电子文献信息设备齐全,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

3、捐赠教育基金、捐设奖学奖教金:据厦门市教育基金会不完全统计,1988-2000年,我市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了各种奖教奖学基金会,合计金额为9226万元,其中属“三胞”捐资的为2896万元,占31.4%。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是全市性的实力雄厚的教育基金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现已拥有基金3250万元,其中接受“港澳台三胞”的捐资就达1586.73万元,占总基金的48.8%。教育基金以及奖学奖教金的设立和安排使用,已使厦门的众多学子,特别是大学生,在捐资助学活动中受益,也使得他(她)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读书,报效社会。

由此可见,境外“港澳台三胞”等捐资兴学、助学已成为厦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政策扶持,立法保护权益,奖掖传颂不断

1、省市政府以立法的形式鼓励和支持:省政府自1990101日起正式施行《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厦门市政府19861030日颁发《厦门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办法》,19991210日又颁布了《厦门市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若干规定》。

2、政府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表彰会并授予“捐资兴学尊师重教模范”的荣誉称号的形式以资鼓励:厦门市政府从1993年以来,共举行了六次表彰会,对1988年以来为我市教育事业捐资突出的个人和单位,授予了“捐资兴学尊师重教模范”的荣誉称号。获得该殊荣的累计已有399个,其中境外单位和个人占70%以上,这部分境外捐资总额占社会捐资总额的80%以上。

3、以立碑留名的形式广泛宣传:“集社会之力,兴千秋功业”,这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同志生前为集美嘉庚公园的“尊师重教荣誉碑”亲笔题字。荣誉碑立于1994年,这里刻载着1988年以来为厦门市各类学校捐资金额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的个人和单位的芳名,其中绝大多数为海外人士。他们的功绩将永载于厦门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册中。

三、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在为境内外人士特别是海外人士大力捐资办学、捐资助学的义举深深感动鼓舞的同时,笔者也愕然听到了少许不和谐之音,在此一并述及,以期引起重视。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问题:

1、受赠单位在海外人士捐建的建筑物工程质量、建设过程、结果方面信息反馈不够到位,致使个别捐赠人热情受挫、爱心受伤。估计是有关单位工作疏忽使然。

2、受赠单位在逢年过节、重要节日联络感情方面做得尚不尽人意,存在“傍富”心理。捐款数额较少或尚未捐款的海外人士是否就不用问候、联络联络?但愿这类怨言不再发生。

3、受赠单位面上宣传不够,特别是面向海外的自身宣传不足。诸多华侨华人对国内大学(特别是厦门的几所大学)的情况不够了解,甚至完全陌生。据反映,海外很多国家(国内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无法直接浏览到目前厦门的几所大学网页里的详细信息。

4、厦门的几所大学在对外交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尚存欠缺。据了解,这些年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一直在接受部分海外留学生(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但远远不能满足华侨华人子女的深造需求。

5、在捐赠形式多样化方面创新开拓不够、深度不够。有一部分人更期望在“辛苦挣钱、慷慨捐出、造福社会”的同时,双方能够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科技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尤为重要、迫切。

四、对策与建议

1、受赠单位应及时将海外人士捐建的建筑物工程质量、建设过程、结果等方面的信息反馈给捐款人,应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若存在不足之处,当及时改进。

2、大学校友会在逢年过节、重要节日应克服“傍富”心理,对捐款数额较少或尚未捐款的海外人士一视同仁,以寄送贺卡、发E-MAIL信件等花小钱办大事的形式多联络、多问候。

3、大学应面向海外,在自身宣传方面做足文章。具体可通过建设自身网站的途径开展工作,特别是在不影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放网络资源,宣传自身发展情况和最新信息。

4、大学应尽可能地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多开展一些联谊活动。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为华侨华人子女培养一些高层次人才,而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培训、中医技术学习方面。

5、大学在捐赠形式上应有所创新。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拿出一定数量的质量较好的建筑物,只要捐赠金额达一定数额以上者,即可予以命名或列名铭记;(2)共建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无偿或有偿优先提供给华侨华人在海内外所投资创办的企业;(3)海外华侨华人出资,国内大学选派教师或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进修深造,毕业后为华侨华人在海内外所投资创办的企业服务一定年限等等。

附记:

本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厦门大学校长办公室、厦门大学教务处、厦门大学校友总会以及部分留学归国人员、回国探亲华侨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鸣谢!

                                        20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