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x.gif (1675 bytes)

zxta.gif (10221 bytes)

您目前的位置:致公首页-->政协提案-->

 


关于加强厦台体育交流的建议


    厦台两地历史、血缘、文化、习俗相近,这为两地人民的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因政治因素,两地体育交流甚少。厦门海湾型城市的重新定位,为厦台体育交流提供新的契机。

一、厦台体育交流现状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后,就陆续有台湾体育交流团来我市交流比赛,截止20033月,我市共接待台湾来访的体育团体和著名体育人士60团次,共919人次;而我市同期赴台的体育交流团只有7团次,仅81人。

二、厦台体育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受于两岸关系制约。

赴台报批手续繁杂冗长,来访多出访少,形不成对等比例;互访尚未形成常规制度;体育学术研讨会少,学校间的体育交流几乎空白;厦台体育交流和对台体育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探讨。

(二)厦门竞技体育水平和体育基础设施劣势于台湾。

厦门目前仅有一个符合比赛要求的田径场和一个标准的室外游泳池,体育场馆的缺乏,让厦门根本不具备邀请台湾一流水平的运动队来厦交流比赛的条件。

(三)厦门的体育产业亟待开发。

厦门体育产业主要以台、港、外商投资兴办的运动鞋、运动服装和运动器械等体育用品加工出口为主,至今未形成如泉州的“匹克”和晋江的“安踏”等影响力的中国名牌体育用品,而附属于酒店、娱乐城的健身房或运动中心则显得狭小和不成规模,社区也缺乏配套完整的运动健身场所。

三、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两地体育交流,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抓好传统体育项目

政府应简化赴台报批手续,支持厦门体育团体和人士赴台比赛和访问等活动,并积极邀请台湾体育界知名人士来厦就两地体育交流和体育产业发展进行前瞻性的规划、研讨。政府应重视体育产业的投入,抓好厦门五个重点传统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建设和扶持,积极承办举办全国单项赛事,刺激和带动厦门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重视体育场馆建设,以申办省运会比赛为契机,建造更多更好的符合大型比赛要求的场馆,才有资本谈论通过更多的赛事加强名牌效应。

(二)打造厦台体育赛事的名牌效应,刺激厦门体育产业的发展。

2003年首办的“厦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邀请了国际上一些顶尖好手参赛,在厦门天时地利的优美环境中创造了一些喜人比赛佳绩,在国内外造成了相当好的轰动效应,台湾专门组织了人员前来参观。我们应借助“厦门马拉松赛”再造声势,此外再争取每年举办几个轰动的体育赛事,如“厦门国际高尔夫邀请赛”,“厦台妇女拔河对抗赛”、“厦门龙舟挑战赛”、“横渡厦金”等,给厦门带来更多的体育旅游商业,从而刺激厦门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培育扶植厦门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发挥其对台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厦门有良好的传统群众运动基础——如武术、拔河、赛龙舟、钓鱼等,且都有相对应的协会组织,在以前的对台体育交流已发挥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政府应制定政策进一步引导民间体育团体参与两岸交流,突出体育社团的对台优势。体育社团自身也应适应形势的变化,做好拓展两岸民间体育交流新渠道的准备:1.根据台胞认祖归宗,光宗耀祖的心理习惯,以及台胞在大陆的亲属大多居住在乡镇、村的特点,组建乡镇、村里一级的各体育社团的基层组织;2.拓宽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建立体育基金会;3.选择好交流内容,尽可能与台湾民间体育社团所开展的体育项目相对接;4.广拓交流管道,做好人、社团、宗族、同乡会的工作;5.选择好交流时机,将两地相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作为重点的活动时间。

(四)加强厦台学校体育交流,增强两岸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认同感。

厦门可以通过教育系统组织我市中、小学生参加台湾每年举办的“育乐营”,或举办具有大陆传统人文自然历史特色的寒暑假“夏令营”,邀请台湾学生或在厦投资贸易的台商子女参加;邀请金门、澎湖的学校代表队来参加我市的中小学生运动会,或者组织学校代表队应邀到金门、澎湖参加当地学校的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方式加强两地间学校体育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