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zx.gif (1675 bytes)

zxta.gif (10221 bytes)

首   页 党的知识 组织机构 参政议政 政协提案 专题调研 政策法规 网际华人

您目前的位置:致公首页-->政协提案-->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来厦门创业

 

 

充分发挥归国留学生的作用
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来厦门创业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大战”已拉开序幕。厦门市要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关键在于人才。出国留学人员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他们中间有不少学科带头人,是今后国家建设的重点人才。如何做好已回国留学人员的安置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合厦门的归国留学生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生和高科技人才来厦门创业,是我市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归国留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公费、自费留学生约32万人,其中约4000人从厦门出国,而学成回国者不及400人。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市自费出国留学生呈逐年增多趋势。这些海外留学人员十分关注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渴望报答祖国的培育之恩。近年来,我市虽然在吸引海外留学生、安置留学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应该看到厦门的工作条件、学术气氛、政策体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弊病:
    (一)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差,是制约留学生滞留不归的最重要因素。在国外,信息资料极其丰富,信息传递速度很快,后勤服务较为完备。归国留学生则因受工作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不能够很好地施展才能。国外学者一般都配有助手,在国内则是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不分,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图书资料奇缺,更新慢,无法了解学术前沿的东西。在厦门从因特网上查找学术资料,由于费用太高,个人无法承受,而少有问津者。系间和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只是徒有虚名。
    (二)国内行政干扰多,人际关系复杂。有的人在国内工作时,由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难于潜心学术研究。出国后学成不归,并非经济或政治上的原因,而是害怕再次卷入国内的人际关系。
    (三)归国留学生面临知识老化问题。留学人员虽然在留学期间掌握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但回国工作2-     3年后,仍需要新知识的补充,亟希望再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但有的部门并未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规定归国后必须经过3-5年,才能再次出国。他们觉得在国外工作期间如同在快车上,处于科技前沿,而在国内却似在慢车上,老在人家后面爬行。
    (四)不能平等竞争。在国内由于公平竞争机制不完善,诸如职称和学术成果的评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行业主管部门或经办人不了解政策,要求归国留学生在现有岗位工作满三年,才能参加评审任职资格。外地归国留学生来厦工作,得不到同等待遇,出现低定级别和职称的现象。有的留学生归国后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并被国外的学术权威和专家所肯定,但在各级的学术成果评奖当中,名次却严重落后于“无功文章”。
   (五)待遇及安置问题。有不少归国留学生反映,厦门各级人事、组织部门,普遍低定级别,造成不少归国老师的级别没有他在国内的学生高,引起不满。厦门在安置归国留学生方面条件不如广东、上海等其它发达城市,无法吸引他们回厦门。已取得国外永久居留权的留学人员原打算回国服务,由于配偶及子女的安置与就学不易解决而改变了准备回国的主意。
    二、改善归国留学生创业环境的建议
    (一)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归国留学生工作。我市的留学生工作,在厦各高等院校、市委统战部、民主党派、侨办、侨联、科委等部门都在做,但力量分散、工作重复、效率不高。为此建议:
    1、成立归国留学生事务协调机构。由市领导出面牵头,统一协调工作,以利于减少中间环节,理顺关系,整合力量。与留学生有关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协调机构成员。该机构要为留学生提供工作咨询、生活安置、组织人事等方面工作的一条龙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留学生创业环境。
    2、建立留学生人才信息库。通过因特网与国内外人才组织联网, 广泛搜集海内外留学生人才信息,建立数据库,为我市引智、引资发挥作用。在网上发布我市人才需求信息,介绍厦门的投资、创业环境和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留学生向我市流动。
    3、聘请留学生担任顾问。一是以厦门大学留学生联谊会、 厦门市留学生同学会和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沙龙为基础,建立“归国留学生智力库”,在留学生事务协调机构的组织领导下进行活动。其二是聘请海外有成就的留学人员担任科技、经济和招商顾问。也可以发挥他们同海外留学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的优势,做好不回国与暂不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探索和实践“为国服务”的形式。其三是为即将回国的留学生现身说法,提供咨询,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及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国内环境等多种服务措施。
    4、开拓引智渠道。政府部门、民主党派、高校、科研所和企业到国外考察时,应利用出访机会联系留学人员。也可以学习上海等地的做法,政府、高校、科研所和企业组成招聘团,从国外招聘本市所急需专业的留学生。
    (二)切实落实“来去自由”政策,正确对待滞留不归问题。江泽民同志说过:“留学生的来去,现在叫悉听尊便。中国人和世界其他民族还不大一样,中国人总是思念故土,有一个爱国的思想”。我国于1992年以来制定了宽松优惠的留学政策——“支持出国,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本省、市也相应制定了一些规定和措施,但由于各用人单位条件各不相同,在落实上产生很大差异,特别是“来去自由”无法真正落实。市政府应与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公安出入境管理处协调好关系,坚定地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确保“来去自由”。
要正确看待留学人员的滞留问题。滞留不归,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人才损失,应把它当作是“暂存海外的人才库”。对留学生个人而言,由于国内研究条件、技术、设备上的差距太大,回国无法发挥其所学专业。学成后留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无论对积累工作经验、继续深造、拓展事业,还是对解决回国后个人经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都会有很大帮助。要吸引他们回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理解和信任他们,做好已回国留学生的工作。
    (三)改善高校归国留学生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满足高校归国留学生科研工作需要。建议市政府设立归国留学生科技人员科研专项基金,资助学有所成的拔尖人才从国外带来的前沿课题。要创造条件组织归国留学生与各种性质的企业合作,承担企业的重大科研任务和课题,以多种方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争取足够的经费,以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二是提高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建议对本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图书资料、大型精密仪器进行登记,建立统一的资源信息库,协调制定资源共享办法,以弥补资料设备不足。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因缺乏助手而严重影响发挥作用的学科带头人, 要尽快配齐。减少他们的业务行政管理工作,与学术无关的各种会议,尽量不安排参加。四是应该注重社会科学类留学生的需求。要一视同仁,提高科研经费,搞好后勤服务,提供与社会生产水平相匹配的科研条件,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五是创造良好的竞争机制。各用人部门应按规定承认留学生在国外的学历、学位和专业技术职务,对其中优秀拔尖人才,给予破格聘任,不受职数或岗位的限制。要为他们创造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科学、合理地评估成果水平。对非厦门籍的归国留学生要一视同仁,以利于吸收更多的非厦门籍留学生来厦创业。
   (四)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建设步伐。一是实行一区多园,统一领导,统一调配资源,节约人力、财力、物力,办成高效、高层次的高新技术“孵化器”,推动留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二是设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扶持留学生创业。三是启用懂市场经济、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留学人员, 从事留学生创业园等园区的经济和科技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工作。
   (五)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首先要利用因特网发布我市需要引进各类人才的信息,增强厦门经济特区的吸引力。其次要适时地在各类媒体上宣传在海外(尤其是厦门籍)的学科带头人,介绍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在他们在学术上对人类作出的贡献,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其三要加强外宣工作。向海外留学人员介绍我市改革开放20年来的成就, 特别是在软硬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其四要正确引导留学生的国内眷属。留学生的国内眷属对他们更具有决定性影响,做好他们国内眷属和亲友的舆论引导工作,才能对海外留学生做客观公正的宣传。其五建议在《厦门日报》等媒体开辟留学人员论坛,作为我市对国内外留学人员的宣传阵地。
    (六)做好归国留学生的生活安置工作。优先为他们提供优惠价住房和租赁住房;解决来厦门工作的外地归国留学生配偶和子女的户籍,并帮助他们安排工作;子女就学允许择校就读;对持有绿卡或外国护照的留学人员, 发放“出国留学人员身份证”,便于短期回国时享受中国公民待遇;做好海外留学生感情维系工作。关心留学生国内家属的生活,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重大节日寄发贺卡、慰问信函,或邀请回国观光,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心。

(杨民政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