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华侨致公标志
     
       
 
           
 
 
访英印象散记
◆ - 王起鹍-  ◆

【更改字体样式: 】  

    
  
应英国致公总堂的邀请,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委会代表团於4月6日至15日赴英国访问。
走近英国,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典雅秀丽的古堡和古朴自然的建筑屋群及英式的风情是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英国并非我想像中的繁荣和进步的景象,“英国百姓的生活自在、保守,不求进取、安於现状,思想宽容、无忧无虑”英国致公总堂副会长曾炽先生的介绍印证了自己的见闻。
英国的名胜古迹已是世界闻名,早有文人深刻描述,我只是手捧着地理去亲自去观光而已。这里只着笔探索接触到的英国华人社会的点点滴滴和两件引起多反思的小事。

  利物浦—欧洲出现第一条唐人街的地方
  利物浦市,看起来不大振发。但17世纪,利物浦是英国仅次于伦敦的商港(后来退居为第六位),是华人最早定居的英国城市,也是欧洲出现第一条唐人街的地方,第一个华人社团——英国致公堂,1901年就诞生在这条街上(二战期间被德冠炸毁,后移至今日接待我们的唐人街内)。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利物浦,或许是致公总堂的主人对我们的精心安排,把我们引入华人、华侨曾经走过的旅程,孙中山先生也到过这里,呼吁和团结广大华人、华侨支持中国革命,并为英国致公堂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利物浦现有华人超过2万,多数祖藉在广东和香港。有致公总堂、四邑会馆、海宴同乡会、华埠商会、崇正会、华声社、华人福音教会等十多个华人社团和一所中文学校。利物浦华人社会之间比较团结,每年的农历新年,各界华人及社团都会联合举行庆祝大会,开展各项活动,平时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体育活动,更体现和发扬了前辈们的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上海市商会和利物浦商会1993年结成了友好商会,促进了两地贸易及两市友好城市计划的发展;利物浦政府也鼓励英国商人投资中国的中西部。利物浦华人所努力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英国的华人 社会
  英国华人20万,居西欧第一,这与英国的殖民历史有关,首先是香港大批居民移居谋生,人数占60%;其次是不少旅居英国前殖民地的华人再移民到英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还有就是这十几年来少数由国内和台湾移居的华人。能操广东话和客家话便可通行于华人社会。华人只能看到欧洲版的《文汇报》和《星岛日报》,及华人社团自已编印的中、英文版的如《西北语丝》、《丝路之音》等报刊杂志免费赠阅。1990年,有一家最大的中文书店“光华书店”着落伦敦,经营中国书画、艺术品、中英文书籍、文房四宝。
  华人居住相当分散,约一半居住在伦敦及周围各郡之外,曼彻斯特有五万多人。我们参观过的爱丁堡、格拉斯哥等城市也有4-5千华人。各市都有大小不一的唐人街,所到之处,中国餐馆、中式快餐店、外卖摊档(流动商贩)比比皆是,例如只居住4000华人的小城爱丁堡市,中餐馆就有270多家。英国中餐馆基本上是夫妻店、家族店、单人摊,有少数老华人经营着企业型大餐馆,雇员几十人,其余的服务行业,如小型超市、杂货店、成衣店、理发店、书店、蔬菜店及豆制品、辣椒加工厂也在发展。经营大型工厂和商场的极少。
  客人告诉我们,英国华人社会是半封闭社会,80%的华人在 华人圈子里打转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且又要付出比英国人还要多的超负荷地工作时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限制,又缺乏当地法律意识,多数不明白自己理应得到的社会福利,结果经常被政府和社会遗忘了。一位华人律师告诉我:其实,英籍华人基本上都是英国的二三等公民,他们是英国新国籍法规定的、居住英国的“英国属地公民”和不具英国国籍的“英国海外居民”,并非享有在英国居住权的“英国公民”(即一等公民),因此随时都有被取消居留权的可能。
  
  今日华人的二三代
  第二三代华人接受英国教育,多不接受父辈的班,而从事更优越的专业工作,如会计、律师、专家学者。翻看英国华人十杰之一的吴美玲女士,是第一名进入伦敦地方政府议员的华人妇女;黄玲、陈雪、黄荣富(接待我们的主人之一)、李国强等第二代华人(五十左右岁),正以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加鲜明开放的个性重塑中国人的海外形象,在融入参与英国社会的同时,又不失中国的文化传统。如黄荣富博士是利物浦华商会副会长,他为华人利益,积极负责统筹地方政府和当地华人联合拟定发展计划,创造职业机会,设立专业培训,协助各大社团应得利益,以求提升唐人街的地位。至於第三代的华人,恐怕就连他们的父母也无法把握,年青人都已英国化了,虽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但中文一窍不通,与故乡感情淡漠,除非把他们送到香港工作。
  据说,英国还有更多的第三代华人分部在英国各地的大学攻读学位。今后他们是否被英国社会的认同,享有在英国居住权的一等“英国公民”,仍需要他们自己的加倍努力和时间的考验。

  新移民的A、B、C
  谈新移民,情况就比较复杂,合法、非法、滞留不归的都有,据说还有3000多人正在或准备到英国的路上。
移居英国的福建人主要是福州、长乐、福清的居多,英国福建同乡会去年在詹有福、卢丁有、陈爱国等几位热心者的努力下成立起来,对家乡都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更想为乡亲们做点福利事业,发展商业,并加强与家乡有关部门的联络。
语言不通、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移居渠道不正,都给新移民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个别“蛇头”与“老板”已混淆不清,利益启动下的“互助”“友爱”似乎被部分人扭曲,杨门允老先生(英国共和协会名誉会长、80多岁)坦率地对我说;他们(福建人)到英国很不容易(要付十几万元给蛇头),到这里介绍一份工作,又向他们每次的薪金上拿抽头。我们老一代几十年在唐人街开餐馆赚的是外国人的钱,而有些福建人在这里是诈自己同胞的血汗钱。影响确实很坏。
  福建的移民估计有7-8000人,居英时间不久,且人数欲逐年增多。如伦敦华埠的所有中餐馆都雇用了他们。在唐人街,我们特地参观了厦门籍林先生经营的利囗福酒家,从厨师到洗碗工多为福建人(其中也有莆田人,看似非法移民)。移民中也有少数来自北京、天津、山东、大连等留学生在中餐馆工作,多数人一天工作十二至十六小时,周薪不过250英镑(新手约150镑),时薪低於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但华人有安分守纪、善於拼搏、勤俭持家的中华民族精神,老外们是无法比似的。
  一位福建同乡会的负责人预言:伦敦华埠的中餐业,再过五年大部分将移至福建人的手里。他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目前中餐馆的主人,因其子女们多发誓不接替父祖事业而准备将产业转买、出租的大有人在,况且目前所有酒楼除了主人之外,都是来自福建的打工族,因此餐馆业落在福建人手里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复杂的移民群族分为A、B、C,都盼望着家乡的有关门的重视、理解、同情和关注。“爱国不分先后嘛!我很想回乡,也想为自己家乡做点贡献,可是........”一位非法移民五年之久的周先生如实道出自己的心里话。
  
  英国官员并非办事效率高
  经常听到批评中国官员的办事效率很底,但曼切斯特市——这个英国第二大国际航空港的机场入境处的办事效率之底,是可以同80年代发展中的厦门客运码头边防入境处的办事效率相比;我们早已抵达曼城机场,可机场入境处的官员却姗姗来迟,,只有三个边防官员几乎是若无其事、漫不经心地为数百名排队等待的旅客办理过关手续。一个多小时的等待,体会到了西方的“现代化快速办事的效率”。中国需要不断发展和进步,外国人也有等待和排队的时候........
  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亮。
  
  占道经营的“反思”
  英国各地良好的交通秩序留给我深刻印象。以130公里时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平稳自如。城市的马路较为陈旧,但平整无坑,伦敦有1 万多条街巷,但多数是三四层的楼房,路两旁的人行道宽敞畅通,走在路上毫无擦肩而过的感觉。
  然而,在城市闹区或边远街巷,占道经营现象随处可见,我们的城监大队要是在伦敦街巷转他一圈,肯定收获不小。城市的街头小巷,手推车、摆地滩、卖艺的无所不有,不少街道还辟为旧货市场和周未街市,唐人街更像大的自由市场。一些英国人开设的酒吧、餐馆都把餐桌摆上街头、许多人更喜欢在室外饮酒取乐,这或许是典型的绅士淑女之乡的一番风情。不过,在我们这里,占道经营是被视为有损市容风貌,时常还碰上野蛮的执勤者。何为占道经营?大抵都是多个有关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而界定的,也没有较完善的法律依据。香港北角的街市、旺角的女人街、观塘的服装市场都是占道经营,是由政府限定时间、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只要管理得当,占道经营是可以解决部分失业者的出路,方便游客,也可以繁荣市场。在伦敦,占道经营的摊主们,以其价廉物美的方式召引了八方来客,确实为许多游人、包括当地人提供方便。
  我并不支持占道经营,但也不反对占道经营。凡事不能过分强制和过分强求。(写於1999年)
图:笔者(右三)与英国致公总堂洪门人士合影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