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华侨致公标志
     
       
 
           
 
 
金门随想曲
◆ - 王起鹍-  ◆

【更改字体样式: 】  

   
  你到过厦门环岛路吗?站在海边遥望金门,随着你的视线,你会感到小金门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特别是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岛上闪烁的灯光,显得比白天更为神秘莫测。
如果有望远镜的帮助,我们也能分辨附近大坦岛屿上竖着的一排特大字的标语口号和隐约可见的碉堡。各种船只在我们视线里自由自在地穿梭而过……
  六、七十年代,这里还是福建的最前线。
  1964年暑期,我曾经随集美侨校的民兵基干连在黄厝进行民兵训练,当时的曾厝安至黄厝沿线树木成荫,也是马路的掩体(今日的环岛路海边沿线),碉堡岗哨设立在树丛中随处可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前线民兵盘查严格。夕日美丽的沙滩被交错的铁丝网隔离为“军事基地”,别说下海游泳,想留步遥望金门,或许会成为“下海投敌”的嫌疑。民兵训练,我们目标的假想敌人是(金门)的国民党部队,我们的靶子就是蒋介石的“光头”。夜晚,高音喇叭不断播放低沉的音乐,邓丽君的歌声虽然动听,因为是黄色的斐斐之音,只能被动欣赏,而对“共军”的喊话,能让你深感一种无穷的迷惘。偶而我们还会在海边发现各种飘浮的传单,从双方的宣传战,根本看不到和平统一的曙光。当时,我们还是学生时代,特别是回国不久的侨生,我们看到的厦门和金门,是枪对着枪、炮对着炮,深感金门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岛屿,或许只有解放台湾的那一天,才有机会到踏上金门的土地。
  今天,假如你没有经历当年的情景,只要你站在环岛路的任何一段,你一定会说:不论海风拂去多少年,相信那美丽的金门岛屿终不会遥不可及。是的,只有和平、只有祖国的统一,美丽的环岛路将永远灿烂,面对金门。
  应金马地区两岸交流协会的邀请,去年11月我随厦门市人大侨委访问团第一次从厦金航线直航往金门访问。“新集美号”载着不是很多的旅客,沿着厦金海域行驶,大担、二担…….平时只能借助望远镜才能看清的众多岛屿突然一座座展现在眼前,当船尾的五星红旗被船员降下来的时刻,我意识到离金门更近了,其实在自己祖国的国度里,在金厦航线上,两岸来往的船只挂不挂旗帜已经被“两岸同胞”所默许,只是如今两岸需要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经过40分钟的航程,我们抵达了金门的水头码头。从厦门看金门,觉得咫尺天涯,当我们踏上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时,发现其实金厦之间,只是盈盈一水之间,与厦门相距不过12海里。访问团一行受到前来迎接的金马地区两岸交流协会和金门县华侨协会的热烈欢迎。
  金门,它的历史被说成是一本风的历史,而守护金门的风狮爷就是风神的化身。金门岛的地形,中段狭窄,两头宽大,从空中俯看好象一只在海上翩翩起舞的绿色蝴蝶。在她的身躯上,大大小小分布了一百六、七十个村落。
  自1949年台海对峙之后,金门顿为台澎的屏障。今天,金门已经退去昔日烟硝烽火的战地戎装,成为观光胜地,并以秀致的风光美景获得‘海上公园’的美誉迎接八方来客。
  金门是自然的侯鸟的停留站,全岛到处可见鸟儿的踪迹,鸟的种类二百余种,金门本岛和所属各大小岛屿多处是赏岛的好地方。金门还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美丽的海滩、绿林大道, 留下的许多废弃碉堡坑道,倒成为游客竞相参观的据点。过去的海防前线 如今已是世外桃源。
  在这片还未开发的处女地,马路上车辆很少,市面有些冷清;三三两两的,多为妇孺,没有几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没有繁华的闹市。当地人说,金门由于特殊的环境,人才难留,年轻人大都外出打拼。50多年来人口竟没有增长,现在仍然5万。看到眼下的金门,似乎又把自己带回到70年代末期的厦门岛,街道、房子、村庄,一切都是那么相似,一色的骑楼式建筑,恍若置身厦门的中山路。在金门的大陆街(其实是小巷),鱼翅燕窝,鹿茸人参,干果、服装,乃至蔬菜……均来自厦、漳、泉;如今金门名声在外的还有三件宝:高粱酒、菜刀和贡糖,唯独金门高粱酒是金门县政府的支柱企业。
  在海边美丽的沙滩上,偶尔也看到被用铁丝网隔离的“军事要地”和一根根水泥柱桩排列成的“反空降桩”,公路旁,草丛中,时有暗堡掠过。碉堡、铁丝网的设置与20年前厦门黄厝沿海的“军事要地”极为相似,导游小姐提醒说,这一带至今还有地雷仍未扫除,不对游人开放。
  历史的金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是所谓“战地前线”,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一位经常到厦门的金门同胞说,金门至今受到台湾当局的许多限止,发展缓慢,与今日繁华的厦门岛相比,至少要相差十几年。
  我们前往参观了金沙乡的民俗文化村和金门的水头村,保留着许多昔日繁华时期所建造的闽南古厝和西式洋楼建筑群,特别保存完好的上中下三堡,以及得月楼、古洋楼、燕尾楼,各种风格建筑与厦、漳、泉沿海村落房屋如出一辙,且大多是移居南洋侨胞建于晚清,保护完好的排排房屋呈坐西向东格局,黎明时分,太阳从海面升起,户户迎曦。从巷弄望去,栋与栋之间,屋脊燕尾在天空对峙相向,飞扬起翘,优美至极。走进花岗石砌就的巷弄,浑厚坚固,古意盎然。不少古厝,规模宏大,建造精细,红瓦,砖墙,俊翘的燕尾屋脊,处处显示出闽南建筑的优美线条,是闽南文化在金门的继承与弘扬,堪称闽南传统聚落的经典之作。
  参观马山观测所是每一位到金门的游客必去之处,马山位于金门岛最北端,退潮后距厦门的角屿岛最近处仅二千一百米,是当时国民党军前哨观测大陆海岸活动最佳之据点。如果你也去过厦门的角屿岛,同样你也能清楚的看到马山的观察哨及整个金门海岸。我们经过战备坑道抵达观测所,可藉高倍望远镜远眺厦门沿海的大、小嶝岛上一座座房屋。在观测所旁边,也就是六、七年代金门军方向大陆喊话的马山播音站,然而,你如果有机会到厦门,不妨去趟“大嶝英雄三岛战地”观光, 站在昔日解放军对金门广播、直径达2.95米的“世界之最”的大喇叭前,金门岛的青山绿水和碉堡、哨所、防护网等军事设施更是历历在目,近在咫只。
   我们从水头码头坐船到小金门,大约需要十来分钟,我们信步在小金门的沙滩上,望着厦门岛,阳光照射下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清晰可见,每一个从台湾到金门的游客,都希望能到小金门看一看从未涉足过的厦门岛,几位台胞与我们一起长足遥望,问长问短,面对彼岸的风景总是赞叹不止,并留下很多遗憾,因为他们想去厦门,还得回台湾由澳门转机。
  我站在海边,用厦门的手机与厦门的亲友通话,报告我们处在的位置。厦金人员虽然还未能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来往,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通讯信号在两岸上空是畅通无阻,复盖金门的不少地带,在我们住宿的浯江大饭店,移动和联通确实带给了我们很多方便,如同在厦门使用手机非常方便,难怪金门同胞来回金厦,多为使用大陆手机,即省钱、又方便。
  金门是侨乡,金门岛上的居民大都是由闽南移居,早年金门由厦门(同安)管辖,许多金门藉侨胞又是经厦门乘船移居海外,据金门华侨协会理事长李锡民介绍,目前居住在海外的金门藉同胞有十陪於金门人口,总计达40万人之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金门华侨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成立於1953年,其宗旨是沟通侨情、服务华侨、加强侨乡联系、做好接待华侨工作,近几年来,金门华侨协会还积极地致力于两岸交流,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不但是金门广大居民的愿望,也是海外金门藉同胞的期望。海外金门同胞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自由地从厦门回金门探亲。
  过去,由于金厦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婚嫁频繁,两地亲家不计其数。如今,两地民间往来热络,富裕起来的金门同胞瞄准厦门的商机,成群涌向厦门购房置业,自豪地成了“厦门人”。目前在厦门购房的金门同胞就有2000多人。
  金门,实乃一部中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传衍台澎的中继站。
   在金门期间,我们还受到了金门县议会议长庄良时,县长李炷烽和副县长杨忠全的热情接待,金门县长李炷烽满怀信心地说:要让两岸认识金门,要让金门走向世界,文教体育交流与旅游观光是最好的方式。未来还希望能在小金门与厦门之间,或金门马山与厦门大嶝之间建起桥梁,在新的世纪,金门要站在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写於2002年)
   图前排二为笔者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