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清明节,社会各界前往集美鳌园为嘉庚先生扫墓,等我到达时,祭扫活动已近尾声。第一次见面致公党厦门市委会的王起鹍副主委严肃的对我说:青云,你迟到了。当时我心里有些不快,但从那以后,在很多场合都见他待人平易随和,做事干脆利落,只要有关侨的事,都尽心尽力,不推脱。很多归侨、侨眷都很爱戴他,不管老少都亲切的叫他“起鹍”,当然他也因为直爽敢言而得罪了一些人。他不计个人得失、热心侨务的事迹,真让我由衷的敬佩。
系侨胞赤子心 缘结致公二十载
起鹍1964年回国就读集美侨校,或许从此结下了与侨的良缘…
1968年他“幸运”的从侨校参军,1970年从部队退伍回到厦门后,怀着对华侨知识青年的同情,他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永定的十多个侨生知青点,和他们同住、同吃,并与他们一起到龙岩公安局门口排长队,体验申请出境的感受;之后他完成了近万字的反映材料(按今天的时髦的语言就是做“调研”写“调查报告”),直寄给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是否收到就不得而知),但他认为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些同学、朋友离开永定时途经厦门,专程向他告别和道谢,留给他是无穷的欣慰。
记得不久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华侨、侨眷出入境审批工作的规定》、《关于华侨学生上山下乡问题的请示报告》、《关于归侨职工出国居留发给退职金问题的请示报告》等文件,及对归侨青年参军、工作、上大学等问题也做了政策性规定。许多华侨学生在“来去自由”的政策下,出境出国移居港澳或回到了侨居地;不少侨生根据“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被“照顾”安排到城镇工矿企事业工作,或被“照顾”选送上了大学。当然他也再次“幸运”地于1972年被选送上了福州大学。
情系致公归侨心
1975年大学毕业回厦门工作的起鹍,仍是人在工厂、心在“侨”,他凭借做“侨”的一点点“经验”,继续通过各种渠道为“侨”呼吁,经常出入统战部(1976年恢复统战部,与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78年革委会成立侨办,并与外事办合署办公),经常走访劳动局,希望相关部门能帮助解决留在厦门的归侨知青的生活工作问题,他曾起早模黑到公安局排队,为得是替居住在岛外的归侨职工拿到一份申请出境定居的表格。
与归侨接触的多了,他认识了柯朝阳、陈思达、林仲明等一些老归侨,在他们的鼓励下,参加了中国致公党并参与了筹建致公党厦门地方组织的工作。起鹍说他曾经的理想是参加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曾经写了几份入党申请书,然而或许是有海外关系而石沉大海。但自从加入致公党之后,他找到了组织依靠和精神的依托,即“以致公党组织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好地为侨服务,并去维护归侨的利益呢。”1981年11月13日由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发出的“入党批准通知书”至今仍然压在他的办公桌上。
1984年8月,起鹍从一个企业的技术管理干部,调到致公党机关工作。他操起了蜡笔、蜡纸和钢板,自已组稿、自已刻写、自己油印的《致公联络》(即《厦门致公》的前身)于84年9月正式出版,这是厦门致公党的第一份刊物,他不但把刊物分送给自己的党员,同时也分送给归侨侨眷们,让他们认识致公党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了解致公党的活动情况。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涉侨文章,反映侨胞的呼声,受到媒体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在侨界中产生良好的影响,不少作品被评为优秀文章。
1986年11月,由于机遇和工作需要他被推上秘书长这个岗位达10年之久。从此以后,他个人有起有落,有进有退,争议不少、褒贬不一,工作没少做,意见也最多,甚至也有过莫名其妙地免除他秘书长职务的一段经历。但在老一辈领导人张述、洪如萍、陈思达那种不为名利、勤勤恳恳、致力为公、忠于事业和爱国爱侨的精神感染下,起鹍更加热爱致公党的工作,更加热心地为广大归侨侨眷服务。也是在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严于律己的作风影响下,起鹍的思想境界不断得到充实、豁然,使自己得以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熟。
自1986年后历任政协厦门市第七、
八届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3-6届委员、常委,致公党中央第8-12届全国代表,厦门市第11、12届人大常委。1996年任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副主委。
诚于侨界 毅于侨胞
1995年6月,起鹍从推选为厦门市第十一届侨联副主席,虽然是兼职,但他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并向组织保证,一定在这个职位上发扬诚毅精神,诚心诚意地为广大归侨侨眷服务。
其实早在当选侨联副主席之前,起鹍就积极的推动归侨的各种联谊性活动,1982年在市侨办和致公党领导的支持下创建了厦门归侨文艺队,后来又积极推动缅甸归侨联谊会、印尼归侨联谊会等归侨组织的筹建工作,甚至厦门华大校友会、集美侨校校友会等都与他热情推动、积极支持分不开。现今厦门的七个归侨联谊会都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会员达2000多人,归侨联谊会不但成了广大归侨侨眷的“家”,也承当了党和政府联系归侨侨眷的重要的社团组织,很多像起鹍一般热心侨务的致公党人,成了归侨联谊会的骨干。
当选侨联兼职副主席之后,他非常注意与专职主席的关系,在积极献计献策的同时,主动支持、协助专职领导开拓侨联工作新局面。除了每年一次“五侨”慰问活动,他还在1997年、1999年厦门侨界和香港、澳门侨界共同举行的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系列活动中,不但参与负责组织这几次活动的整个过程,还主动协助陈联合主席协调海外的华侨华人社团工作,使在厦门举办的各项涉侨活动都能圆满完成,同时于1998年创办《厦门侨声》网站和《厦门致公》网站,积极宣传侨乡、宣传侨界受到《中国侨网》及其他涉侨网站和海内外侨胞的充分肯定。
他发挥了自己海外关系广、同学朋友多的优势,利用自己归侨的特点,主动做好海外联络工作,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归国留学人员的沟通、联系,海内外涉侨组织或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有困难、遇到问题他会主动帮助和解决。他利用自己的多种身份,十几年如一日,经常走访人大侨委、政协“四胞”委、侨办和侨联机关,主动与各部门的领导、及机关干部联系和沟通,就侨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
2003年12月16日召开双月座谈会前,起鹍亲自走访了政协“四胞委”和市侨办机关、拜访了侨联主席陈联合,就我市侨务工作存在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形成书面发言材料,在双月座谈会上做了发言。他的发言受到了市委的重视,郑立中书记在市委九届七次全委会上的报告中醒目地加上了:“要进一步加强侨务工作,落实党的侨务政策,维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做好海外联谊工作,特别是做好第二、三代华侨、华裔的工作,调动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参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积极性。”新增加内容共82个字,不但体现了党委对我市侨务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关心,也体现了党委、政府领导对民主党派的建议和意见的重视,同时也进一步鼓舞了我市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和广大侨务工作者的热情与信心。
侨联副主席虽然是兼职的,但起鹍说,副主席是广大归侨侨眷选出来的,他有责任、也有义务结合致公党的工作特点,为广大归侨侨眷、为侨务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他为了归侨侨眷的权利、为了海外侨胞的利益,为了厦门的侨务工作,在两会期间,在不同的场合、利用讲话和发表文章做出了多次的呼吁,让侨的声音越来越大,让党的侨务工作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文革后第一任侨办主任柯栋梁先生在一次会上对他说:“经常听到你在各种场合为侨界发出呼吁,不少归侨侨眷感到高兴和欣慰,侨界不能没有声音,侨界不能没有作为,侨界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干部。”
心底无私天地宽
起鹍说自己做人做事,是以老一辈领导人的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鞠躬尽瘁精神为榜样的源泉。
致公党中央主席黄鼎臣于1982年、1985年二次到厦门,他都参与了陪同,黄老的音容笑貌和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平易近人的作风仍历历在目。特别是1985年5月11日黄老再次到厦门时,黄老与致公党党员亲切座谈,他对大家说:要做归侨、侨眷的工作,首先要了解他们、信任他们、热爱他们,我们归侨,具有耿直、热情、乐于奉献和百折不挠的性格,以心换心,才能团结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他下榻的华侨大厦还亲切地接见了时任副市长的柯雪琦、统战部长张其华及来厦门探亲的海外侨胞,使回乡侨胞非常感动。他身为中央主席,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过人,没有任何架子,对年青干部、对普通党员都很热情、平等待人,仅仅几天,老一辈领导人的平易近人、身传言教,对致公党的坚定意志和信念使他深受教育,促使他日后更加奋发努力地做好致公党的工作,为归侨侨眷服务。
因为是民主党派的负责人,所以随之而冠予的一些政治职务、荣誉,的确有时也会让人飘然、忘乎所以,然而起鹍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名利乃是身外之物,身上的一切荣誉职务的设置,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派省委委员”,以及应聘兼任的各类社会职务,可以说是代表着你的组织单位而出任,并需要你为自己的组织去行使自己的职责、进行参政议政,而不应该过高地估量自己、或成为向组织伸手索取私利的本钱,现实中是有个别同志摔在这个节骨眼上,仍不醒悟,那种为了位置、车子、票子而闹矛盾的现象在个别党派组织中时有发生,当然也给组织和个人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也就尤为重要,共同树立民主党派的光辉形象。
在工作期间,起鹍常用五句话来要求和衡量自己的工作:“脑要清、心要诚,胸要宽、眼要明,嘴要勤、耳要灵,手要短、腿要长,业要精、笔要直。”三十个字,不需解释,一目了然,他已记不清从何抄录而来,但这成了他任秘书长之后的座右铭和他的工作准则。
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敢于承担责任;他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用平常的心对待平常的工作,以自己平常扎实的劳动,在党派工作上、在侨联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像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把拥有小汽车视为一种待遇或象征等级时,他还是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自行车,因为它才是自己拥有的,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心底无私天地宽。(作者为厦门《鹭风报》记者,刊载於2004年)
图:2004年王起鹍同志(最后排左二)参加第七次全国侨代会时与中央领导人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