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华侨致公标志
     
       
 
           
 
 
与党同舟二十年,肝胆相照荣辱共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
◆ 王起鹍  ◆

【更改字体样式: 】  

   1981年12月,我参加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议,没有会议室,也没有多余的形式。时任致公党福建省委秘书长林春福在自己招待所住处,向与会的11位党员宣读了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同意在厦门成立致公党地方组织”的批复文件,并宣布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决定临时召集人为洪如萍同志。此时此刻历经一年的积极筹备,致公党厦门市地方组织在中共厦门市委、市委统战部的支持、关心下,赶上了厦门经济特区向世界开放的首班车。致公党厦门组织的成立,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厦门新建立的第一个民主党派组织。党员23名。

  
情系祖国 桑梓赤子心
  侨生,过去人们习惯地对归国华侨学生或对出生在海外的华侨回国后的称呼。爽朗耿直的性格,易得罪人,“番仔”便是厦门人给侨生的一个绰号。
  我於1964年回国进集美侨校读书,不久就遇上“火红年代”。千名刚回国的侨生,还没有接触到课本,即“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70年代初,许多侨生感到前程渺茫,更多同学、朋友随着出境、出国浪潮奔赴异国,当我送走一批批曾经是满怀赤子之心回国参加学习的同学们时,留给我都是相同的一句话:“中国共产党的侨务政策改变了吗,祖国爱我吗?”“复杂的海外关系,留在国内又有什么前途?”当时,市公安局是侨生出入最频繁的地方。留与走,是否跟随出国浪潮,曾在我脑海中产生过激烈地思想斗争。但是,一颗回国报效祖国之心依然如故,我相信党,我依然是祖国儿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散了凝聚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乌云,全国侨务工作会议、第二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随之召开,从而揭开了新时期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的序幕,也标志着我国侨务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邓小平、叶剑英、廖承志等中央领导多次重申了毛主席、周总理制定的侨务政策,重申了“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十六字方针。中共厦门市委成立了落实政策办公室,全面落实包括侨务政策、民主党派、宗教政策在内的各项工作,广大归侨从共产党的政策上,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隐隐听到时代的大潮正鼓荡而来,看到了经济建设的春天,人民的春天正翩然而来,我与几位归侨毅然参加了酝酿成立中的致公党厦门地方组织,并主动积极地协助致公党组织的筹建工作,我深信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必定有我们施展身手的地方。从此我也亲历了中共对致公党组织发展的支持和关心经过;

  
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
  致公党厦门组织建立前后的许多事例,使我深深感受到民主党派的发展离不开执政党的积极支持。为了致公党的成立与发展,原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肖枫同志经常指导我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亲自参加我们的活动,为致公党组织介绍发展对象;统战部副部长苏群为我们点将,推荐丘涟滨同志加入致公党组织,并任工委会委员(后任第一、二届致公党主委);统战部长张其华同志从香港引进、推荐张述同志参加致公党,并接任致公党厦门市工委会主委,致公党组织有了德高望重的张述主委这面旗帜性的侨界代表人物,无疑对致公党的组织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982年9月30日,由市致公党举办的全市侨界国庆联欢会是“文革”后的第一次,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与300多位海内外侨胞共同欢度佳节,从新燃起了广大归侨侨眷爱国爱乡激情,在厦门致公党的历史上记下了难忘的一笔;当时党委和政府领导亲临参加致公党的各类活动,亲自为致公党党员通报厦门经济建设发展情况,使长期受到“歧视”的广大归侨侨眷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温暖,更使致公党党员感受到春天的到来。新生的厦门致公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中共的领导和关心下,从二十几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540多位党员,民主党派的办公条件得到改善,经费逐年增加,影响不断扩大,为了扩大海外联络工作,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先后组团到缅甸、英国、菲律宾访问。
  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共厦门市委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了《各民主党派厦门市委员会议事规则》、《各民主党派厦门市委员会专职、兼职领导工作职责》,等多项制度的制定,从而使各民主党派各项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适应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今年5月,中共厦门市委召开全市统战工作会议,提出了若干政策性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市民主党派工作的要求和措施,推动了我市统战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参政党与执政党同心同德,携手建设厦门经济特区。

  
统战部是民主党派的家
  1982年5月,致公党中央主席黄鼎臣抵厦门参加全国防痨会议,他接见并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之后,立即登门拜会市委统战部领导,黄老举动一时使我茫然,虽然部长不在,黄老还是认真地向统战部其他干部做了“工作汇报”。过后黄老谆谆教导我们说:统战部是民主党派的家,党派的工作离不开统战部的指导和支持,多一点主动、多一点沟通,我们就会少一点问题,少一点失误。
  我在党派工作二十年,有幸先后在五位部长领导下工作,虽然我与前两任的部长接触不是很多,但感觉到他们都对统战工作非常熟悉、对党派工作非常关心,老部长们高瞻远着,开拓精神,为我市的统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继任的几位部长也都成了民主党派领导干部的挚友。近几年,是因为工作关系,或许大家都是工作在同一个战线上,彼此之间非常融洽。现任部长们继承了老部长们的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更具后浪推前浪,勇于实践,敢于标新立异,并为开拓我市的民主党派工作新的局面集思广义、出谋划策、尽心尽责。
  在厦门,统战部已经是民主党派的家,各处室干部们经常深入基层,同党派领导和干部交朋友谈工作,主动关心、帮助和支持民主党派的工作,民主党派的干部也经常到统战部交换意见、汇报工作,大家见面无话不说,在商谈工作时,或者在协商有关重大的组织、人事问题时,尊重民主党派的意见,甚至有时遇到意见分析,他们不随意把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强加给对方,如95年致公党市委会换届期间,市统战部的领导推荐一位同志拟任致公副主委,由于意见分歧,最后还是尊重了我们的意见,真正体现了协商与合作的涵义。

  
为中国共产党增辉
  1987年1月全国学潮迅速漫延,将影响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市致公党立即组织党员就北京等地高校学生上街游行问题举行座谈,厦门大学和各校致公党党员参加会议发表了具有针对性地看法和体会,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厦门广播电台以头版、头条发布新闻,这在当时确实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消除了海内外侨胞中的各种思想疑虑;1989年的“六四”风波,在张述主委的主持下,市致公党又一次率先发表讲话,旗帜鲜明地反对自由化、反对动乱,维护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维护了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新局面;不久,受政府之托我陪同张述主委到香港做一些侨胞的思想工作,在香港探访了曾纪华、黄望青、张允中等知名人士,张述同志以其致力为公、忠于事业和爱国爱侨的精神感染了不少侨胞,之后也为厦门协助引进了4亿多人民币。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年,致公党党员协助引进电子、建筑、房地产、林牧果业,总金额达十亿人民币。
  厦门经济特区二十年取得的成绩,不仅是执政党的光荣,也是我们参政的民主党派的光荣。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维护国家的团结稳定,执政党有责任,民主党派也有责任。归侨、侨眷历经创伤,更加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更加渴望国家安定、民族兴旺,只有祖国强大,海外侨胞才有靠山。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诞生,使党的侨务政策走上法制轨道。厦门致公党组织做为以归侨、侨眷为主要对象的参政党,今天有540名党员,继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开展调查研究和海外联络工作,代表着广大归侨侨眷的利益,行使着参政党的职能。致公党走过的20年历程,也印证了20年来“海外关系”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注。
   
  
前辈楷模永难忘 致力为公心底宽
  当我回想起在党派工作的二十年经历和所取得的一点成绩,总忘不掉致公党老一辈领导人的教导,是他们那种忠于党,忠于人民,不为名利、勤勤恳恳、致力为公工作态度和殷殷报国之情、拳拳效国之心,无私贡献的精神,促使我更加热爱致公党的工作,更加热心地为广大归侨侨眷服务。也是在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严于律己的作风影响下,我的思想境界不断得到充实、豁然,使自己得以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熟。
  我也没有忘记,在我工作上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关心帮助我,教育我去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要经常总结自己的工作、反躬自问,用成绩来验证自己的工作”、“你不是为某个领导或某一个人工作的,你是在为党、也为致公党组织工作的,要相信组织、相信群众”,前辈的谆谆教诲萦绕在耳,鞭策我不断向前,使我勇敢挑起了工作担子。
  也许是机遇、也许新老交替的需要、也许......,总之鉴于工作上的需要,我走上了曾经是我熟悉而又难于着模的职位,专职副主委这个角色,在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独有的体制中,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工作岗位。我与前二届的专兼职主委、副主委先后共事多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宝贵经验,特别是老一辈的优良的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实为我们的楷模,更应当在老一辈领导人创造的良好的基础上做好工作。
  我曾任秘书长,当时随之而冠予的一些政治职务、荣誉,的确有时也会让你飘然、忘乎所以,但我后来还是认识到这些名利乃是身外之物,我们身上的一切荣誉职务的设置,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派中央的委员、省委委员”,以及应聘兼任的各类社会职务,可以说是代表着你的组织单位而出任,并需要你为自己的组织去行使自己的职责、进行参政议政,而不应该过高地估量自己、或成为向组织伸手索取私利的本钱,现实中是有个别同志摔在这个节骨眼上,仍不醒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