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华侨致公标志
     
       
 
           
 
 
“九七”的香港  赤子心灵的回归
◆ - 王起鹍.-  ◆

【更改字体样式: 】  

    十一月下旬,正值香港特区推委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董建华等各候选人报告本人情况和施政设想期间,我荣幸地应香港集美侨校同学会邀请,作为集美侨校校友,并代表厦门市侨联和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参加了在香港尖沙咀新世界中心海城大酒楼举行的“欢庆香港九七回归祖国、庆祝香港集美侨校同学会成立八周年”的联欢酒会。兹将在香港七天七夜的所见所闻辑录笔端,以飨读者和侨界朋友们。

   
共携手  迎回归

  香港的十一月,和厦门一样,沐浴着凉爽宜人的秋风和温柔慰贴的阳光。我住在铜锣湾的香港集美校友会会所里,会所里的陈嘉庚先生画像和具有厦门、集美特色的各种字画,使我感到格外的亲切。也是在这个宽敞的会所里,我接待了数十位在香港工作的同学、朋友,以及由厦门移居香港的部分致公党党员,特别是30日晚正值周末,十多位久别的校友聚集在会所畅谈至达通宵,我把厦门十五年来的发展情况介绍给朋友们,激动之余也引起大家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别离后的厦门的怀念,虽然他们很难沟想出今天厦门的变化、厦门是如何崛起在太平洋的西岸,但在他们的眼前都有着各自猜想中的一幅厦门美丽的壮景,获悉未来的厦门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的港口风景城市,使他们更坚信97后的东方明珠-香港会更加美好。
  24日晚,香港同学会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晚会,五百多位嘉宾和校友,不分职位、贫富,不分侨居国和居住区域,大家欢聚一堂庆香港九七回归、谈香港未来前景。晚会上校友们演出了经过三个多月自编自导的十几个文艺节目,大型舞蹈《把根留下》将晚会推向了新的高潮,整个晚会体现了侨胞们爱国、爱港、爱侨、爱乡的热情气氛,新上任的香港侨校同学会理事长、印尼归侨叶联意先生在讲话中恳切希望校友们,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侨胞的爱国志气,以赤子之心,本着对祖国、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团结在港的归侨侨眷,凝聚爱国、爱港、爱侨、爱乡的力量,积极参与香港过渡时期的社会事务活动,投入神圣的、回归伟业之中,做一个对香港回归作出贡献的支持者。
  
     
爱国 爱港 爱侨 爱乡

  香港集美侨校同学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归侨为主体的团体组织,许多校友又分别担任着如香港集美学校校友会、香港印尼中华、中中校友会等侨团组织的骨干,校友们绝大多数是归国华侨,曾在国内学习、生活和工作。在港期间,我也应邀拜会了香港侨友社、香港华人华侨总社、香港集美校友会、香港缅甸归侨互助会、香港缅甸归侨联谊会、及香港印尼苏北同学会、印尼华中同学会、香港缅甸医生会等有关侨团组织的负责人、同学、校友和朋友,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祖国大陆投资设厂、做生意,跟祖国长期以来建立了深厚的“爱国情”,同时侨友们也引导侨友、国外华侨华人於国内投资办厂、发展经贸,协助引进侨资、台资、港资,促进家乡建设,在发挥“内联外引”的桥梁中,在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做了积极的作用。
在香港的海外赤子,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家业,而各种华侨、归侨社团组织的先后成立,能够把居港的归侨侨眷团结起来,可以说是一股不可抵估的力量。他们的宗旨是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热爱第二故乡,维护华侨、华人在香港的正当权益,促进与国内外华侨组织和侨胞的联系,团结归侨侨眷、做好互助福利工作,积极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工作。

    
心声 心态与愿望

  虽然在香港只有短暂的七天,有机会接触了近百位的老教师、老同学、老朋友,也接识了一些新朋友,他们之中最大的已是七、八十岁,最小的有二十来岁,也是香港社会中的中、下层人士。在即将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时刻,群策群力,务求香港能顺利回归已成为在香港的归侨们的共同心声。过去他们从海外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后来移居香港,虽然成了香港的公民,但他们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从来没有改变,特别一些移居海外的侨胞近来亦陆续返回香港,他们认为,不论是香港或祖国大陆,或者是台湾地区,都是同源同根的中国人,对香港的未来,归侨、侨眷也和香港人一样有义务,有责任维护香港的繁荣富强。许多侨团都有一个共同愿望,认为香港的兄弟侨团组织之间,都应本着互相尊重、共同促进的原则为基础进行活动。香港的侨团成立时间长短不一,其成员侨居国、居住区域、就读学校不同,历史背景各异,各兄弟侨团具有不同的特点、联系着各自的一部分归侨侨眷,因此必须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共识的方面进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做出有益于祖国,有益于香港,有益于华侨,有益于家乡的事。
  一位校友很有感触地说:我们在祖国大陆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移居香港十几年来,只顾赚钱,只顾朝前走,从来没有时间回头,如今临近九七,突然对自己的身世故事多了一份的关注。过去的十五年大陆发生了巨变,相信97后的香港会更加美好,历史把港人推上了当家作主的政治舞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将要变为现实,这也是侨友们关注期盼的心声、心态和愿望。

   
到内地“打工”已成时髦

  在和侨友们的接触、谈话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到内地“打工”的一些时髦的话题。侨友们经过十几、二十多年的拼搏,已经立足香港,成了600万中的一员。侨友之中,有不少因香港公司企业迁往内地而到内地“打工”的;有如同香港集美侨校同学会副理事长、新加坡归侨苏培祥一样,因看好内地市场而把企业移至内地设厂“打工”的;也有如副理事长关文富因其印尼的哥哥在福建投资亿元发展事业而受聘到内地“打工”的;也有许许多多的侨友,凭着自己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和“内地通”的特点,发挥自己侨的优势,在来回香港和内地之间,为拓展自己的事业,为牵线搭桥,为家乡经济的发展而奔波。许多侨友在香港奋斗十多年,积累了百万以上的家产,今天临近九七,他们也正积极同内地、与他们曾经生活、工作过的省市的亲友们的联系,或为家乡办实事,或期望着九七后到内地“打工”、寻找拓展自己事业的舞台,他们也希望内地各级侨联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帮助。

   
归侨的第二、三代在香港

  左群、左毅是孩童时随其父母、我的老师左鑫华先生移居香港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十几年后相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我感到有些受宠若惊,如果说我们是第二代华侨子女的话,那么他们应该是第三代的归侨子女了。20来岁的他们,已分别担任律师和销售员的工作,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找机会回内地参观旅游,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对97香港回归充满自信。当然香港也有不少青年人,对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伟大意义认识还不一致,对于祖国的国情更缺乏正确的认识,或认为自己是香港人,香港与中国扯不上关系,亦不愿香港回归中国,对内地存在太多的误解和偏见,对这一切他们认为,香港的新闻媒体对祖国大陆的宣传方面是太少太少了。随着九七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一天天的临近,认为有必要加大香港青年人同内地青年人的交流活动,或归侨子女之间开展交流活动。我在这次“庆九七”的联欢酒会上,看到了许多侨友携儿带女参加晚会,一些考上英国、美国、法国等名牌大学的归侨子女还在联欢会上受到了大会的表彰和奖励,并鼓励他们学成后回香港参加建设,赤心更加可贵。晚会上不少归侨子女和长辈们同台共舞,欢庆九七香港回归,第三代归侨子女继承父辈的爱国精神,也正在茁壮成长。左氏姐弟说:在他们这一代香港青年当中,对九七回归所持的畏惧感逐步减少了,董建华等第一任行政长官候选人的施政设想的发言,使青年人对“港人治港”多了一分的了解,也多了一分的明白,相信21世纪的中国将更富强,香港将更繁荣。

     
融入香港  迈向未来

  融入香港,迈向未来,这是各侨团组织、侨友们今后开展工作的目标。虽然,各侨团内部也存在一些矛盾,在相处中也了解一、二,我以校友、朋友身份相劝,尽我之力,更何况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拼搏中,侨友们为了组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还以不同的身份同时参加了不同的组织,挤时间参加各类活动,他们那种可贵的精神,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理解。各组织荟萃了各国的华侨、华人以及侨友、校友的各界精英和人材,各自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材凝结成为一股强有力的力量,的确是不容易的,尽管他们中许多都背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归国华侨”的包袱,但实际上,不论在经商、工作、生活甚至于未来的发展和前途,他们都已经融入香港社会,跟600万香港居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同甘苦、共患难。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自由港,在经济、贸易、金融、交通、通讯、旅游、文化等等都和世界各国、各地保持着自由往来的关系,更和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何况香港的归侨与国内外亲友保留着天然的联系,大家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正在积极而踏实地加强和国内外亲友、有关部门、社会贤达、热心人士的联系与沟通。同样各类侨社、侨团,不分社团大小,在一视同仁,在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在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的原则下,在有共识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创造着未来的、美好的香港。
  香港侨友社还向自己的成员提出:“未来的美好的香港有待大家去创造,侨友社每一位成员作为香港市民的一份子,必定勇于站出来,去迎接新的挑战!”可以说,这也代表了香港广大归侨侨眷的心声。
今天,香港的所有侨团、侨社组织都在以各种形式庆祝、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系活动,参与和支持香港主权回归过渡期的各项事务,对香港平稳过渡、繁荣昌盛作出贡献。(写於1996.12.18)
 
图:1997年6月厦门“五侨”联合与香港侨友在厦门人民会堂举行迎香港回归文艺晚会,这次的演出大部分是笔者集美侨校的校友。前排三为笔者 
   (笔者为厦门市侨联副主席、中国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副主委)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