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华侨致公标志
     
       
 
           
 
 
从“唐人街”说华人出国
◆ 李 凌  ◆

【更改字体样式: 】  

  众所周知,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唐人街”( CHINATOWN),有的唐人街的入口处,建起具有传统中国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牌坊,如美国芝加哥市唐人街的牌坊写着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英国伦敦市唐人街的牌坊写着“伦敦华埠”宇样,纽约唐人街还立起孔子的雕像。一进入唐人街,就好像回到了中国的南方城市一样,许多专卖中国土特产品的商店、中文书店、中药店,众多的中餐馆,所有店铺都有中文招牌,入夜灯火辉煌,均是中文的霓虹灯广告。

  唐人街追源溯始,是中国唐朝(公元618~907)即有大批中国人移居海外的证明,他们自称“唐人”,相沿至今。

  历史上,就有中国人到上述芝加哥、伦敦、纽约等地建起唐人街。这些城市不过是根据世界各地的习惯,相沿下来,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都称作唐人街罢了。

  其实,中国人去海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 1986年5月底,美国易经考古学会宣称:数年前,美国亚利桑那州出土的一件印第安人彩钵上所列的7个表意符号,表现出中国易经的卦象,彩钵上的符号与中国仰韶文化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古物上的符号完全一致,由此推断它是7000年前的中国古代易经。美国易经考古学会就此作了进一步的推断:早在7000年前,中国半坡氏族的后人就已辗转移民美洲。

  有些学者认为,今天美洲各地的印第安人都是远古时期从亚洲大陆跨越白令海峡(当时白令海峡没有水,或水很浅)迁往美洲的亚洲人的后裔。

  有的学者从中国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中研究验明,其中最大的甲片,属于马来亚龟种,不少骨片属东南亚多种兽类。奇怪的是,殷商在当今我国的河南省地界,与东南亚远隔千山万水,相去万里,而上述龟和各种动物,历史上又未曾分布于河南一带,那么这些龟甲和骨片又是怎样能成为殷商的文物呢?学者们进一步考证,从甲骨文中的“舟”、“车”二字得到启发,认为早在商代,中国与东南亚已有频繁往来,正是那些以善于贸易著称的中国商朝人到海外去,用舟和车运回中国的珍禽异兽,因此才能有当时当地没有的龟甲和各种兽骨。

  孔子在《论语》中,就曾慨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他古籍也有不少关子中国人出海的记载。看来,从商代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飘洋过海谋生已经不是很稀罕的事了。

  最早记载中国人到海外定居不返的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该书说到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派遣方士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各1500人乘船出海求仙不返。五代后周时的《义楚六帖》说徐福等是去了日本。尽管徐福其人其事的真实性尚有争论,但日本人却都很认真,日本的和歌县熊野山前至今还有徐福村,建有徐福祠堂及“徐福之墓”和徐福纪念碑。日本于公元 815年编成的《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约公元前 1世纪) “秦氏流徙各处”,统计有18760人。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纷纷逃难,出现民族大迁移。从日本一部古老的家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记载中可以看出,当今日本姓“原田”的大家族,其祖先原来是中国汉朝王族,于汉朝末年率几万人迁往日本定居,当时日本应神天皇还特意派军队迎接他们。

  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东部和南部岛屿星罗棋布,北方的齐国(今山东省)、南方的吴越(今江苏、浙江两省)的人民都善于造船航海。三国时吴人已能航行到波斯湾各地,公元4世纪时,晋代和尚法显陆路到印度取经,回国时走海路,经过今日东南亚地区的30多个国家,所著《佛国记》记录他沿途看到了很多移居海外的中国人。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中国步入安定繁荣的时期,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来往十分频繁,广州、泉州、杭州都是著名的贸易港口。大量外国人,尤其是阿拉伯人到中国贸易、定居。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描述了中国公主与阿拉伯王子戛梅禄的恋爱故事,当是中国人到西亚定居的反映。唐末以后,中国又发生大规模的战乱,又有大批老百姓逃往海外。阿拉伯人马素提所著《黄金牧地》记载公元10世纪三佛齐国有许多中国人从事耕种,说这些中国人是在唐末黄巢起义后而迁徙苏门答腊,定居该地的。唐人街一名,可能就是唐朝的人迁到海外聚居的地点,相沿下来,至今仍在许多地方使用。

  宋、元期间,中国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宋时,罗盘已用于船上导航,在通商口岸设市舶司。从近年在福建泉州市后诸港出土的宋船遗骸,以及泰国从海底古沉船捞出来的大量优质货物,可以想见当时中国口岸的鼎盛景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宋、元期间,随着丝绸、瓷器的贸易,华人足迹遍及沿航线各地。

  明代初期实行海禁,但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为了寻找被他推翻的侄儿建文帝的下落,也为显示中国与各国的友谊,派出三保太监郑和指挥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第一次出航时,有船62艘,大船长44丈,宽18丈,有9桅、12帆,可容1000多人,是当时最大的船舶。船上有航海图,用罗盘针导航,随同的有官兵、翻译、医生、工匠等2700多人,还带着大批金、银、丝绸、铁器等。船队一般从今江苏省刘家港出发,最南曾到过爪哇,麦加、西到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把中国的友谊和货物先后运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从那里采购土特产品回国,有些国家的国王或使臣随船队到中国访问。

  2002年3月,英国前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经过研究,提出惊人的新说:郑和是最先发现美洲的人,比哥伦布早,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郑和以后,公元15世纪以后,许多华人出海留居海外,与当地人士结婚,这些华人的后裔,在大马被称为“娘惹”,在印尼被称为“侨生”。随郑和出洋的马欢,在他所著的《瀛湮胜览》一书中记载,说爪哇的“章姑”唐人,皆是广东、漳、泉等处人“窜居此地”,有些地方已成唐人村落,聚居者多达千家。

  宋末及明末,汉人或避战乱,或因不愿接受元和清的异族统治而大批迁逃海外。明末将领在南圻(今越南南方)统治者的许可下,率部在湄公河三角洲垦荒,把大片荒原开辟成米粮川,就是一典型事例。

  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哥伦布的地理发现,把西方殖民者引到美洲新大陆。不久以后,麦哲伦的地理发现,则进一步把西方殖民者的手引到东方。殖民主义者用先进的大炮轰开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大门,实行野蛮残酷的掠夺。中国也不能幸免。西方殖民者为了搜括资源,需要大批劳力开辟殖民地,从此出现了世界性的人口大迁移。他们用猎取野兽的野蛮方法,把捕获的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的黑奴市场出卖。在黑奴制度被废止后,代替黑奴的就是中国的“猪仔”。

  中国的“猪仔”有个文雅的名字叫“契约劳工”。名为“契约劳工”。实际上绝大部分是用拐骗或武力绑架等办法掳掠去的中国沿海各省的男劳力。殖民者强迫他们签约承认自己是自愿应征的“契约工人”。人贩子把他们当作畜牲贩运到殖民者急需劳力的地方,获取厚利。

  除去“猪仔”以外,也确有一些中国人因不堪忍受国内官僚、豪绅的剥削压迫,借助海外亲友等关系,自愿离乡背井,飘洋过海谋生的。

  18世纪美国独立以后,原来的东部13州逐步扩展,建成一个面积庞大的国家,他们向西开拓,要修筑横贯东西的中央太平洋大铁路,劳力不足,就到中国招募,甚至拐骗劳工。一则因中国落后贫穷,一些人以为出洋可以发洋财,就大批大批地前往,他们吃苦耐劳,成为筑路的重要力量。当时筑路条件落后,生活极差,加以工程险峻,平均每筑一公里死一名华工,然而铺轨却以惊人的速度前进。1964年美国内华达州纪念建州一百周年,在弗吉尼亚州建立华工纪念碑,汉字碑文写道:

  “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著。”州长还宣布今后每年10月24日为“向华人先驱者致敬日”。

  从以上历史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出国及定居国外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分为6种:①勇于冒险探索;②对外贸易;③学习或传播知识;④逃避战乱及战争惩罚;⑤被欺骗、绑架当“猪仔”贩运出洋;⑥天灾人祸,国内无法生存,出洋寻找活路。第6种原因出去的人绝大多数是农村和城市的贫穷劳动者,他们原来的文化程度较低,出国以后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勉强维持生活,社会地位低下,再加上居住国的人的种族歧视,使他们在海外任人欺凌。闻一多在《洗衣歌》一诗的序中写道: “美国华侨十之八九以洗衣为生……国人旅外之受人轻视,言之心痛,爰假洗衣匠口吻以鸣不平”,正是说明这种状况。

  二战以后,海外华侨、华人的智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批批知识分子、学者、教授、科技人员、专业人员出国,以其聪明睿智在居住国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据说美国有一次开物理学年会,会上90%的代表都是黑头发,其中90%都是华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等都是华裔。许多华人学者以其精湛的学识与技术,成为居住国的智囊,赢得了荣誉,并为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

  1986年7月3日在美国自由女神像落成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幕式上,美国政府向12位杰出的美国公民颁发了自由奖章,其中就有王安、贝聿铬两位华人。(摘自《大众科技报》 )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