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洪门是比较早的走向统一,并以“华人共济会”的英文名称来命名联邦的义兴总部,让澳大利亚公众了解义兴,促使义兴与澳人社会相融合。众所周知,在海外华人社会中,许多地区的华人秘密社会,帮派林立,门户之见甚深,经常发生派战堂斗,很难走向团结统一。直至今天,一些地区的华人秘密社会仍处于这种状态。然而,澳洲华人秘密社会的情况却不一样。除了淘金时期因金矿分散而华人的洪门组织也比较分散外,随着后来华人流向城市,洪门也逐渐向城市集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和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两个义兴总部。新南威尔士州的义兴会员首先于1908年在悉尼的布莱克本街(Black—burn
Street)设立义兴总部,后来又改设在玛丽街(Mary
Street)。维多利亚州的义兴总部则设在墨尔本的小伯克街(Little Bourke
Street)。他们之间互相协作,联系比较密切,当新威尔士义兴在布来克本街总部举行开幕典礼时,墨尔本和本迪戈的义兴头领都到悉尼参加庆典仪式。1912年悉尼义兴总部以“华人共济会”(The
Chinese Masonic Society)作为其英文名称后,1914年墨尔本的义兴也采用“华人共济会”作为英文名称。在今存的本迪戈洪门会簿的封面上,还写着Masonic
Society(共济会)的字样。1916年在新南威尔士成立了联邦共济会总部,同年联邦共济会呼吁澳大利亚的所有义兴成为悉尼总部的附属支部。1918年至1921年间,悉尼总部通过召开4次洲际华人共济会巩固会议,澳洲洪门就基本实现了统一[29]。澳洲洪门由义兴命名为“华人共济会”,不仅获得了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支持,而且容易被澳大利亚公众理解,因为共济会(Free
Mason)在西方国家是比较流行的,虽然华人共济会并没有使用澳大利亚共济会的任何仪式,但是他们至少在培养兄弟情谊方面是极为相似的,这就更有利于华人共济会与澳大利亚社会走向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