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是革命之母
王起昆
 

【更改字体样式: 】  

     
   在孙中山长期领导的武装起义和建立民主共和政权的实践中,他十分注意和倚重海外华侨,把华侨也组织和宣传到祖国革命和建设这条战线上来。
孙中山先生曾说:“华侨为革命之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华侨是中国革命的原动力。
    华侨对中国革命究竟有那些贡献?一般说来,许多革命党人都是华侨,他们亲身参与革命起义,并为革命筹措经费,照顾流亡革命志士的衣食生活,维持革命报纸在海外的继续发行,援助不幸遇难革命党人的家属。
  以捐款来说,一八九四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进行筹募革命经费之时,有一位叫邓荫南的华侨,把所有财产全部卖掉,跟孙中山回国去革命,孙中山的大哥孙德彰也把农场所养的牛都卖出去,所得的钱送给孙中山做为革命军的兵饷。
  华侨对于中国革命的热心支持,以一九一一年广州三二九起义,最令人感动。在三二九起义之前,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起义已经有九次的失败,当时国内有很多意志不坚强的人,对革命感到灰心,同盟会内部也有很多的争议,中国革命正处于最暗淡的阶段。
  然而,一九一○年十一月,孙中山召集革命同志在庇能(槟榔屿)开会后,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革命起义。由于华侨志士踊跃参与革命行列,并且大量捐款,使得革命党人士气大振,也使三二九之役成为革命战中最壮烈的一役,在此役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华侨。
  孙中山发动十次革命,百分之八十的经费是华侨支助的,尤其第十次,即广州三二九起义的经费,百分之百来自华侨。“华侨为革命之母”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

  华侨为革命之母,而南洋地区更是革命组织的根据地,在十九世纪末叶,南洋各地的华人约有五百万人,超过世界其他地区,自然便成为革命党人发展组织的好对象。
  早先南洋地区的华侨以花钱买到满清皇朝的官爵为荣,后来有些人受到保皇思想的影响,主张革新,最后因为孙中山孙中山先生及革命党人来到南洋活动,再加上当地革命同志办报大力倡导,南洋的许多华侨才逐渐认清革命的意义,加入了革命工作的行列。
  新加坡是南洋革命党人的活动中心。一九○七年,同盟会的第一个南洋支部在新加坡成立,这时候,在南洋的同盟会的据点已经有二十余处,会员亦有三千多人。
  在新加坡首先加入革命行列的是陈楚楠和张永福,他们一位经营木材、罐头生意,一位是经营布匹生意。一九○三年,上海发生“苏报案”,邹容被捕入狱,他们两人集资翻印五千本邹容所写的革命军,遍发南洋各地和闽粤侨乡。一九○四年,二人更合资创办了“图南日报”鼓吹革命。后来他后又和孙中山、捐汉民创办“中兴日报”,与南洋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报”展开激烈的笔战。
  在马来亚地区,华侨革命党人办有“第三光华报”,在香港办有“中国日报”、在缅甸办有“仰光新报”、“进化报”、“缅甸公报”,在马尼拉办有“公理报”,而荷印各华埠的书报社,实际上便是变相的革命机关。孙中山本人曾以“南洋小学生”的笔名,在这些报上发表言论。这些报纸真正做到了“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仅供参考   请勿复制